【新质生产力在连电】他们,在软土地上展现硬实力

发布日期: 2024-04-17 信息来源: 建设部 科技数字化部

4月3日,“海相软土地区电力工程微型注浆复合桩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通过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形式审查,正式进入网络评审阶段。这项科技成果由连云港供电公司申报。

今年初,该项成果通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主持的成果鉴定,朱合华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注浆螺旋复合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研究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9件(含国际发明专利3件),主编学会团体标准2项,项目核心专利纳入国家电网专利年报并获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奖、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目前,成果已在江苏、浙江、广西等地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

压力注浆式螺旋桩桩机在连云港一变电站改扩建工程现场施工

三选方案

一次次试验中攻克难关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市区内地质多为第四纪海相沉积软土,是全国四大软土地基之一。

为应对该地区软土强度低、沉降大、腐蚀性相对强的特点,传统的电力工程桩基大多采用大桩径、长桩身的设计,不但耗材多、碳排高,而且承载率低。由于部分区域大型机械难以进场,导致新建电力工程基础的设计、施工以及既有电力设施基础的维护与改造,都存在不小的困难。

2015年3月,连云港供电公司联合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智源电力设计有限公司,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电网科技等专项,成立了“海相软土地区电力工程微型注浆复合桩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然而,这条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3月,项目研发团队在试验核心成果之一——用于带电设备纠偏(如把倾斜的电杆扶正)的静压微型注浆复合桩技术时,发现设计压力下桩芯下压程度及注浆后成桩效果均无法达到预期。

起初,项目研发团队成员设想缩小桩芯或加大压桩压力,但缩小桩芯会降低成桩承载力和抗剪力,而加大压桩压力又会增加施工成本,两种方案均不可用。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具有丰富一线工程建设经验的项目负责人张魁提出,在原桩头增加圆锥型扩大头的设想,减小压桩阻力的同时,还能在桩芯与桩周土之间留出空隙,或许能提升成桩效果。经实验室缩尺试验验证,这一方法使得桩头压桩阻力比现有工艺减少了80%,有效保证了桩芯下压程度和成桩效果,既不增加成本也不产生质量隐患。

一次次的试验中,“海相软土地区电力工程微型注浆复合桩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不断走向成熟,先后创建了成套的微型注浆复合桩结构体系与设计分析方法,研发了微型注浆复合桩多场景下高效施工及控制技术,研制了全流程、智能化施工装备,开发了智能远程控制系统,首创了高耐腐蚀技术,攻克了微型注浆复合桩承载性能精准设计、多场景高效施工、强腐蚀体系防护三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不断投入实际应用。

带电纠偏

扶正的电杆7年后依旧笔直

海相软土地基强度低、易触变,且输电杆塔又属于细长柔性高耸结构,风振响应显著,杆塔基础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尤其是杆塔一侧有大面积堆载时,不均匀沉降更为明显,极易危及线路安全。

2016年3月,连云港供电公司巡线人员发现,位于该市振兴花卉园区内的110千伏凰南线003号杆塔出现倾斜。杆塔基础东北侧长期堆积着4米多高的种植土,加上海相软土地基特质,杆塔顶部出现向北偏移1.54米、向东偏移0.62米的现象。根据运行监测,偏移量仍有增大趋势。

过去,遇到这种情况的常规处理方式是先停电,然后在倾斜杆塔旁新建一基,之后拆除旧杆塔。然而,凰南线沿线客户较多,若采用这种方案需停电两次,对客户影响较大。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在带电状态下,高效、低成本地完成电杆扶正复位?

项目研发团队成员、时任连云港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的伏祥运牵头联系了具有建(构)筑物纠偏经验的江苏海洋大学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教授宗钟凌。经现场勘察,宗钟凌认为,该基杆塔荷载大,行业内虽无系统成熟的纠偏经验,但可以利用相对完善的小型构筑物和建筑物纠偏技术进行创新尝试。

专家的建议,给了项目研发团队以信心。凰南线003号杆塔高31米,因塔基南侧靠近市政道路无法施工,连云港供电公司决定采用坑式静压桩设计开展施工,在另外三面各布置4根截面积为102平方毫米的钢管,待注浆料挤出成模后,即可开展纠偏。

施工中,创新使用了轻重量、强适应性的微型钢管桩机械式抱箍摩擦压桩工艺。“注浆钢管从底端向上每隔1米对向两侧各开一个长10厘米的孔,钢管内通过压力注浆注入一种混合注浆料,注浆料从开孔处挤出与周边土体混合,形成硬质块体,最终钢管、注浆料及周边土体形成了一根类似‘糖葫芦’的复合桩体,钢管直径可扩大约1.3倍,抗沉降力显著提升。”项目研发团队成员、连云港供电公司建设管理专职祁昊介绍,这也是双千斤顶平衡抱箍静压成桩施工成套技术的雏形。

2016年6月,凰南线003号杆塔带电纠偏顺利完成,后期经过对基础沉降量和输电杆塔垂直度等各项监测,发现监测指标均与试验结果吻合,标志着可靠性高、连接简单、成本低廉的双千斤顶平衡抱箍静压成桩施工技术顺利研发、实验通过并取得成功应用。如今7年过去了,这基杆塔依旧笔直无任何倾斜。

折叠玩具触发灵感

技术瓶颈终被突破

去年11月,连云港智源电力设计公司在进行110千伏大数据项目可研设计时,发现220千伏佟圩变电站110千伏出线间隔已满,需在Ⅱ段母线旁扩建一个新的出线间隔。

以往,采用深搅桩基础作业,但桩机高10米,超过了110千伏线路的安全距离,需停电。然而,佟圩站涉及面较广,如在施工阶段出现其他故障,极易影响供电可靠性。权衡之下,采取带电作业更为合适。

但在带电环境下如何安全施工?解决这一难题的依然是“海相软土地区电力工程微型注浆复合桩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的诸多创新成果之一——多功能微型注浆复合桩全流程、智能化施工装备。

一般深搅桩桩机很难同时满足“限高、轻便、不停电施工”等多种要求,该项创新也曾推进困难。

2018年6月中旬,正当研发遇到瓶颈时,智源电力设计公司副院长张真卿从一辆玩具小车上获得了灵感。周末,他在家陪孩子玩折叠小车时突然想到,如果桩机也能伸缩或折叠,不就能解决臂长过高超过安全距离、机械太大移动不便等问题吗?

思及此,他立刻和项目研发团队其他成员联系,详细阐述想法。2018年12月,经过讨论、设计、仿真实验验证,终于研发出压力注浆式螺旋桩技术。该技术配套的施工机械具有侧面接桩的优势,具备轻型化、可折叠、快速拆装等特点,可根据现场作业条件将作业高度调节至2米以内,在临近带电的改扩建工程中可实现不停电基础作业,突破了国内国际传统微型注浆复合桩多步成桩的技术瓶颈。

去年12月,佟圩站110千伏出线间隔扩建工程运用压力注浆式螺旋桩技术顺利完成施工,注浆压力是传统微型桩施工所需压力的1/4,成桩效率是传统灌注桩的15倍,水泥用量为同承载力灌注桩的20%。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