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试点项目——首个近零碳港口微电网在连云港建成,为我国零碳港口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连云港港俯瞰图 2023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连云港港新东方国际货柜和中哈物流公司为近零碳码头和零碳物流园区试点。公司联合连云港港在港口试点建设“多能互补”的智能微电网,实现货轮从进港靠泊到货物装卸运输全程的近零碳排放。 本次项目建设按照全港规划、庙岭示范、深挖负荷、多元互动、市场参与、配微可靠的方向,形成优化资源整合、强化互联互动、高效柔性控制、提升总体效益的目标。公司历时近1年,开展信息摸排、现场勘察、方案制定、装置装设、平台研发、系统联调和验收投运等工作。智能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在连云港港,港口智能微电网集成了5.2兆瓦分布式光伏,以及4兆瓦/4兆瓦时磷酸铁锂电池和1兆瓦/15秒超级电容组成的混合储能电站,并根据港口应用实际投用了50余台换电式集装箱重卡、2艘纯电动拖轮及电动正面吊、空箱堆高机及高压岸电等电气化设施,共同形成港口智能微电网建设基础。 全球马力最大的纯电动拖轮“云港电拖二号” 本次项目建设针对港口“进、驳、卸、运、堆”各关联生产流程,设计自主、自愈、网端互动等EMS策略,同时建立结合港口交运场景下的电气化多元素互动机制,完成贴合客户侧利益需求的调峰响应等市场化互动探索,整体形成“云边端”相结合的港口微网与电网协调互动平台。自主运行模式下,系统可结合潮汐规律,通过预充电、岸电均衡供电、吊机能量回馈等方式,压降庙岭变峰谷差10%~15%。离网运行下,系统可在在0.5-2秒,通过运方自调整、储能光伏投切等,为重要负荷(庙岭变重要负荷约占日均负荷8.5MW的25%)提供约2小时孤岛电源。主动支撑模式下,系统可通过有效维持内部频率、电压,响应动作毫秒级,偏差可控±1%、0-7%。同时,微网系统与营销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形成“云-云”互联,在执行需求响应时,充/放电响应时间不大于500ms,充/放电调节时间不大于2s。本次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多元主体的总体效益,是新型电力系统在港口特色领域的技术创新,形成区域特色的示范样板意义。 下阶段,公司将继续推动区域专项政策出台,深化技术创新,持续供应绿色可靠电能和优质高效供电服务,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