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亚冬会保电见闻】千方百计应对“极寒考验”

发布日期: 2025-02-17 信息来源: 融媒体中心

2月14日,亚冬会迎来闭幕式。从江苏保电队伍踏上这片冰天雪地,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1个月。

1月18日凌晨,离农历春节还有10天,来自南京、镇江、扬州等7个地市的7辆移动储能车及3辆保障车在淮安不停电作业中心集结,整装待发。

这支由全省配网专业工作人员组成的保电队伍,经过三天两夜的长途跋涉,于1月20日中午抵达哈尔滨市区,投入亚冬会保电工作。

尽管已做好充分准备,挑战还是超出预期。最大的挑战来自极寒天气。零下20至30摄氏度的低温,导致保电设备运行异常、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接踵而至。面对这场特殊的考验,保电人员想尽办法、用尽全力。

“放心,设备没摔着!”

抵达哈尔滨后,经过两天的努力,1月22日,来自国网淮安供电公司的张淮宁、刘鹏、陈克组成的配网保电支援小分队成功完成了接入点设备改造、电缆敷设及负载接入工作。

然而,移动储能车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1月22日,在进行空载调试时,控制界面突然弹出“单体低温下线告警”故障信息。

张淮宁和同事检查储能车控制面板信息

“糟了,哈尔滨夜间气温低至零下20至30摄氏度,车载电池无法正常工作。”张淮宁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而他负责的重点保障单位是花园邨宾馆,该宾馆是亚冬会期间接待贵宾的重要场所。

张淮宁和队员刘鹏随即去取毛毯、电热油汀等保温设备,队员陈克立即启动车载空调和柴油加热器进行升温。

张淮宁走在最前面,冰晶在睫毛上凝成霜花。“注意脚下!”话音未落,刘鹏就摔了个四仰八叉,怀里的工具包却稳稳举着:“放心,设备没摔着!”

经过数小时的加热保温,电池仓的空气温度逐渐上升,但低温报警仍未消除。张淮宁立即电话咨询国网江苏电科院技术专家。专家解释,电池内部的热交换过程较为缓慢,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工作温度。

经过一夜的持续加热,23日上午,电池终于达到最低工作温度,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电池温差过大报警”。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电池温差高达20度。

“车辆是密闭空间,热气都集中在车体上部,靠近车体下部和车体两侧温度偏低。”张淮宁介绍,专家建议适当降低最高温度,同时加速热风循环速度。张淮宁团队迅速采取措施,最终解决了温差问题。

“还好是一场虚惊”

有了这个“下马威”,保电人员更加慎重小心。但即便做好了万全准备,还是有意料之外的情况。

2月1日,在火炬传递的彩排演练过程中,来自国网镇江供电公司的王炜、何宏和孙志凯组成的配网保电支援小分队发现,移动储能车的市电(工频交流电)输入A相电压只有正常值的一半。

储能车在哈尔滨体育学院保障赛事转播

王炜心猛地一沉,他深知绝不能有任何闪失。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检查,最终确认是电压采样故障。虽然这一问题不会影响到相关设备的用电,但却可能导致负载无法并入电网,影响电网电能质量,隐患必须立即排除。

由于安保限制,没有技术人员的现场支撑,王炜和何宏只能依靠一张接线图,边学边查。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排查,发现是输入回路中的一块表计因严寒而损坏。

王炜、何宏在火炬传递保障现场检查设备状态

“这台储能车负责为央视转播车供电,必须24小时不间断运行。”王炜和何宏两人在狭小的空间内争分夺秒,更换了备用表计。“还好是一场虚惊。”看着恢复正常的电压数据,两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顾不上看火炬传递”

2月3日,第九届亚冬会火炬传递收火仪式在哈尔滨“音乐长廊”广场举办,现场欢呼雷动、热闹非凡。

由来自国网宿迁供电公司的张福甲、葛旭和张成明组成的配网保电支援小分队就站在几步之遥外,却无暇顾及这场精彩的活动,保电是他们的第一职责。

这是他们来到哈尔滨后接到的第一个“大活儿”。“我们负责的是最后一站火炬收火仪式保电,现场用电设备繁多,群众也聚集于此。这个活必须干好。”张福甲说。

为确保现场万无一失,1月31日,张福甲和属地单位沟通,提前进行保电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原本一直正常的储能车监控屏却突然“黑屏”,这让张福甲在零下20℃的户外瞬间冒出汗来。

张福甲和葛旭用薄毯为设备保温

“温度太低,小葛,你快把我的工具包递过来!”张福甲迅速反应,大声喊道。接过工具包后,他快速取出暖宝宝,贴在薄毯上,随后用薄毯将监控屏紧紧裹住,为其保温。不一会儿,屏幕重新亮起,张福甲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这台储能车可是咱们守护的重中之重,一旦温度过低,就会严重影响它的正常运转。只有让它‘暖和’起来,我们心里才能踏实。”张福甲说。

2月3日中午12时,收火仪式圆满完成,第一个“大活儿”也顺利收工。收拾整理设备时,张福甲和同事闲聊道,“我家孩子几次打来视频电话,说想看看亚冬会火炬传递现场,但我自己忙得都没顾上看。”


截至发稿时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已经进入尾声。今晚8点整,闭幕式将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体育馆举行。

在哈尔滨采访的这4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亚冬会的气息,能看到每一张面孔都洋溢着对这场冰雪盛会的期待。在各大地标性建筑上,都有吉祥物“滨滨”和“妮妮”热情地向人们问好;每一盏路灯都装饰着“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的条幅展板;城市里每一个大屏幕都在循环播放着亚冬会信息......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电力的默默支撑。大型赛事保电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不畏严寒,从五湖四海赶来支援的电力人,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确保每一处装置万无一失。而江苏电力,正是这场保电战役中的一股“电暖流”。

千里冰封的冷,与古道热肠的暖,交织了这一场“硬仗”的动人诗篇。

在各个保电点位,我们与队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在北方参与保电任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每天往身上贴五六个暖宝宝,自己摔了也不能让设备摔,与精彩舞台近在咫尺却无暇观看……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触动了我们。

一场体育盛会的光芒,不只是奖牌榜上的荣光。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同心筑梦的平凡身影,也值得被看见。正是因为有大量幕后工作者的存在,才有了今日精彩纷呈的亚冬盛会。

燃烧于“冰雪大世界”的亚冬会主火炬,名为“雪韵丁香”。在哈尔滨,丁香能够捱过极端冬夏温差,在春风里摇曳绽放。这些紫色小花,是哈尔滨人认同的城市象征——顽强不屈、生生不息。而每一位江苏电力人也正如丁香一样,顶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风,顽强不屈地守着电力设施。

这是一个没有被绝大多数观众所关注到的“赛道”,这里没有山呼海啸的加油声,但他们仍然拼尽全力,他们的动力是什么?

是对“万无一失”承诺的守护,是对同一个“中国梦”的执着追求,是对“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精神内核的践行。

今年春节,他们因为工作都未能回家和家人团圆。元宵节那天,我们和保电队员们一起在临时驻地吃了元宵。虽然远离家乡,但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热气腾腾的元宵,聊着工作中的趣事,仿佛找到了另一种“团圆”。一位队员笑着说:“这个不能团聚的春节,因为责任,因为能和兄弟们一起完成任务,变得格外有意义。”

亚冬会即将落幕,在这保电的最终冲刺阶段,国网江苏电力支援保电人员依然忙碌在各个点位上,这4天的“见缝插针”式采访,如梦似幻,又近在眼前。

赛场上,我们每天在见证梦想的花开花落,迎接亚冬会上新纪录的产生;赛场外,这些同梦同心的坚守,只为让这项全亚洲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赛事圆满进行,让世界早日迈向融冰的“春天”。

他们不是亚冬会选手,但他们依旧无比闪耀。

——柯璐、鲁璐、汪子琦

2025年2月14日于哈尔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