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4版头条:花样生活“花香”来

发布日期: 2023-04-20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

 

四月春意浓,枝头花正闹。4月10日5时的温室大棚内,一株株鲜花已毫无睡意,正“翘首以盼”主人的到来为她乔装打扮。作为全国有名的“鲜花小镇”,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双店镇种植百合、郁金香、非洲菊、风信子等200余种花卉,每年产量超过3亿枝,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看着一车车鲜花运出大棚发往全国各地,双店镇盛邦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单华云高兴地说:“温室大棚对用电要求很高,不仅要供得上,而且还要供得稳定,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的服务精心周到,从不打烊。”

硬着头皮学“种花”

单华云从一名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姑娘到致富带头人、东海县人大代表,将5个荒废大棚发展到近2000亩的种植基地,她凭借着鲜花带动双店镇2万农民共同致富。

“之前家里10多亩地,一年还赚不到2000块钱。那时候,我开着手扶拖拉机到处收粮食卖,挣一些零钱补贴家用。”单华云回忆说。

2000年,单华云的弟弟单华全从事花卉种植管理工作。也是在这年,单华全发现双店镇北沟村有闲置的花卉大棚,便承包下5个大棚,让姐姐种花。没有任何种花经验的单华云却敢想敢干。随即,她变卖了老家的东西,搬到50公里外的双店镇,开始学习种花。单华云刚到北沟村发现这里是黄沙洼地,顿时心里没底了。但弟弟告诉她,沙土地天然透气的特点最适合鲜花生长,只需将土壤养分改良即可。

第一年,她种了投资成本低的非洲菊,由于缺乏销售经验,效益很低,入不敷出。这样的结果让初涉“种花”事业的单华云心情低落。

“卖花”走上致富路

2003年,在弟弟的建议下,她尝试种植一棚百合。2004年百合丰收了,单华云骑着摩托车一趟趟地将鲜嫩的百合运到山东临沂市推销。

“百合寓意吉祥,买的人很多,那年光一个棚纯收入就有2万元。”鲜花事业初见起色,单华云准备扩建大棚,但鲜花灌溉、保温、培育、保存都离不开电。她联系了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双店镇供电所,将自己要再扩建10个温室大棚的想法告知工作人员。

2004年底,连云港供电公司积极推进地方农网改造项目的实施,成立“花香”共产党员服务队。服务队将一条2.4千米低压线路修至北沟村各组的地头,单华云的大棚生产用电得到极大改善。电力保障到位,单华云给大棚增加了取水电泵、夜间补光设备等电气化装置,大面积种起了百合、郁金香等花种,双店镇的鲜花产业也乘着这股东风快速发展。

但在2006年,单华云陆续接到买家电话,反馈花的品质不好,有些甚至要求退货。起初,她以为是电压不稳、光照不足的原因。向服务队反映情况后,服务队队员迅速上门检查,发现是百合连年种植导致连作障碍,随即采用轮作和土壤消毒技术解决了问题。

之后在她的带动下,附近村庄开始种起鲜花,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新技术、新设备也随之而来。卷帘机、保温箱、自动打药机等电气化设备陆续进入花棚。由于鲜花种株育苗需要冷库,花农们又纷纷建起了冷藏室。

为了让花农们用电无忧,2009年~2010年期间,连云港供电公司通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为双店镇附近村庄新增400千伏安变压器4台,架设低压线路8千米。

“花香”服务赢“农心”

放眼望去,北沟村连片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红白瓦房上光伏板熠熠生辉,电力护航花卉产业平稳发展,“中国鲜切花第一镇”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大棚里湿度大,要特别注意用电安全,使用绝缘性能好的电线,不然容易短路,用电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服务队的马学坤对单华云说。马学坤是双店镇供电所的台区经理,负责7个台区,服务用户500户。每天,他都要去村里的大棚看一看,检查设备运转情况。

如今,以北沟村为核心,建设集生产、旅游、科研为一体的鲜花电商小镇,小镇占地2000余亩,辐射10个自然村,电力赋能让鲜花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升级。截至目前,连云港供电公司已为该镇2个花卉基地,架设线路24千米、新立杆塔60基、新增变压器12台,服务2万余户花农,每月至少开展2次花卉基地专线特巡。近20年,累计受理花农用电服务求助电话超3万次,开展花卉基地用电设备紧急抢修100余次。

单华云竖起大拇指对服务队队员说:“供电员工随叫随到,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是我们花农的贴心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