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力报:退休后,他由电力人变身“新农人”

发布日期: 2023-07-12 信息来源: 江苏电力报

“美人一般的玉米,一个劲地紫着。并且,恰到好处的嫩着、香着、甜着、糯着。欢迎您到原野来,赏花、吃瓜、啃玉米……”7月7日6点45分,66岁的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退休员工殷开龙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一条信息,同时配发一组九宫格照片。照片中,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宁海街道武圩村的生态园里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甜糯黑美人”玉米十分诱人。

2017年9月30日对殷开龙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这天,他光荣退休。也是这天,他拿到了武圩村200亩土地的使用权。近6年来,这片田地已从荒芜到繁华,而他也实现了由电力人到“新农人”的转变。

他选择回归土地

“等我老了,就到乡下建个小院,种上满院子的花草。吹着初夏的微风,看着池塘里的荷叶荡起层层涟漪,享受优哉游哉的美好时光。”相信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当初殷开龙租下200亩荒地时,并非想要如此“安度余生”,他觉得自己还“不老”。

得知他的决定后,与他要好的同事、朋友却劝道:“一辈子干电力,退休了享享清福不好吗?为什么选择种地?这多累人哪!”

然而,在殷开龙看来,退休并不意味着停滞,自己还年轻,完全有能力干一番新事业。不过,具体干什么,他着实思考了很久。

当时,国家出台了不少土地、农作物补贴政策,殷开龙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信号、一个方向。

其实,殷开龙1975年高中毕业,返乡当了知青,种了3年地,对于种地的基本流程有一定了解。于是,经过一番思量,他在武圩村租下了200亩荒地,当起了农夫。“干了一辈子供电,现在回归乡土。土地的健康决定了人的健康,我的初衷就是种出一些健康的植物,生产健康的食品,让更多的人去享用。”殷开龙说。

种地第一年,他和所有农民一样耕地、整理沟渠,闲暇时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根据当地土壤特性并咨询了周边农户后,他种下了第一批小麦与玉米,开始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当年就收获玉米3000根、小麦5万公斤,迎来一个小丰收。

“首战”告捷给了殷开龙勇气,他决定大胆一点,利用自己的电力背景,蹚出一条“电气化、数字化农业”的新路子。

走上电气化之路

“土地不能只种单一粮食,蔬菜水果有些露天种没问题,有些则对温度和湿度有较高要求,需要建大棚,用电进行调节。”在进行了整体考察规划后,殷开龙决定建全电大棚种植蔬菜水果。

2018年底,他向宁海供电所递交了用电申请。电来得飞快,线路延伸到大棚门口,一分钱没花不说,宁海供电所还与他的大棚建立了“一对一”服务机制,实时进行用电沟通。“自己经历了才更认识到农民对用电的盼望,也更加体会到现在供电服务的好。”殷开龙说。

有了电,他迅速搭建了两个阳光大棚,大棚外种植小麦、玉米、火焰蔘,大棚内种植火龙果、燕窝果、香蕉等。200亩田地被分为粮食、蔬菜、水果三大块,品种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走进大棚,按下按钮,电动保温卷帘缓缓卷起,阳光倾洒下来。两个大型通风风扇昼夜不停旋转,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将肥料和灌溉水一起适时、适量、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

此外,他与绿化部门联系,将清扫的落叶送到这里变成肥料,变废为宝,减少了大环境的污染。

“你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方式去种地,那么你就是‘新农人’。”在殷开龙看来,种地不是一成不变的,乡村更不是。

2019年,他在加工厂房的屋顶上安装起了屋顶光伏,成了武圩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厂房屋顶有150平方米闲置,我装了47块光伏发电板,支持新能源建设。”殷开龙说,一切都在向着“绿色农业”目标前进,从电力人到“新农人”的这条路,他走得满头大汗,却欣喜而满足。

希望开满“绿色原野”

电气化大棚运作良好,第一年种植的瓜果蔬菜瓜熟蒂落后,殷开龙并没有售卖,而是将大部分送给了亲朋好友,小部分留作自家食用。

“他种的菜没化肥,吃上去甜滋滋的!”吃过殷开龙种植的蔬菜水果,知道他的退休生活过得“麦黄瓜甜”,老朋友们纷纷前来“打卡”买菜。

光临的朋友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大家找到地儿,他给这200亩田地起了个名字,还在农田入口处立了块牌子:“绿色原野”生态园。

“绿色是底色,以前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倡导绿色低碳赋能美好生活。现在种地,我也要做关乎长远生态和绿色循环的农业。起名‘绿色原野’,让原野满目带‘绿’!”殷开龙自豪地说。

一次,老同事带着自家孙子来到“绿色原野”生态园游玩,没想到孩子对园区的农作物非常好奇,还主动帮助采摘玉米。于是,这位老同事建议殷开龙让周边学校的孩子们都来生态园研学。

在老同事的撮合下,当地苍梧小学的学生们成为了“绿色原野”生态园研学的第一批客人。殷开龙给他们讲农作物从一粒种子到结出果实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从书本走向生活,亲近大自然。孩子们也变身成为“小农夫”,亲自动手体验农事农活。而当孩子们看到生态园里的用电设备,想要伸手触碰时,他又当起“电力教导员”,给孩子们讲解用电知识以及屋顶上的光伏发电原理。

“种子代表着希望,而孩子们也是祖国的希望。通过种地,我的退休生活变得非常充实,而与孩子们相处,我从精神上感到无比富足,这比赚多少钱都重要!”变身“新农人”以来,殷开龙说自己没有准确计算过收入金额,只是一天一天地耕耘着这片土地,一点一点地探索者电气化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

如今,朋友们再不会问他“为啥不享清福,非要找罪受”,而是都改成了:“老殷,这地你要一直种下去……”

 

图为殷开龙正在打理火龙果植株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