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国网灌南县供电公司退转军人李平和李晓云陪同下,78岁的张桂生第一次来到盐城市五条岭烈士陵园为父亲张善道烈士的墓祭扫。 烈士墓前,张桂生涕泪交加,喊出生平第一声“爸爸”。经过近78年的漫长岁月,父子俩终于迎来了跨越时空的“团聚”。 张桂生家住灌南县新安镇,不满周岁时,父亲张善道就离家打仗。76年前的1947年冬天,盐南阻击战打了整整4天4夜,2000多名解放军将士血洒疆场。因当时条件有限、战事紧张,将士们的遗体以叠葬方式堆成了五条长岭,俗称“五条岭”。由于遗体为集中安葬,大多数烈士没有留下名字。张善道是其中之一。因为战时消息闭塞,虽知张善道已经牺牲但始终没找到安葬地点的家人就在自家田地边为其设了衣冠冢。日复一日,母亲在田间劳作,年幼的张桂生就在父亲的衣冠冢旁慢慢长大。因此,78年来,张桂生从未喊过一声“爸爸”。 读初二时,因家里困难,成绩优异的张桂生不忍母亲日夜操劳,便不愿继续上学。前来劝说的班主任杨廷方看到屋内鲜红的“光荣之家”锦旗,才知道张桂生是烈士独子。于是,学校免除了张桂生的学杂费,并为其提供助学金、生活补助,他才得以完成学业。 张桂生的母亲很坚强,很少提及丈夫,而找到父亲的埋骨处、亲口喊一声“爸爸”,成了张桂生的最大心愿。在李平和李晓云联系他之前,已近耄耋之年的张桂生压根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实现这个心愿。 今年上半年,五条岭烈士墓的第三代守墓人卞康全整理出了108名在“五条岭”长眠的烈士姓名和资料,其中有26名来自连云港。他将26封烈士寻亲的信件邮寄到《连云港日报》,开启了一场跨越76年的寻亲活动。 26名烈士中,有17名为灌南籍。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已有较为详实的烈士资料。灌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按照灌南当地烈士名录,第一时间为其中13名烈士找到了亲属,剩余4名需要一户户排查。 李平和李晓云得知这一消息后,加入了灌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寻访活动。根据卞康全提供的烈士姓名和原始住址,他俩联合属地派出所和供电所人员多次赴硕湖等地寻访,结合灌南县供电公司与村委会、社区联动开展的“银发关怀行动”,向各村老人了解“李善道”等4名烈士的信息。 然而,在当地的烈士名册中,没有籍贯为灌南县硕湖公社胜利大队张庄的“李善道”烈士,经与卞康全电话联系,由灌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全国烈士褒扬系统比对,最终确定卞康全提供的烈士姓名有误,不是“李善道”而是张善道。 据新安镇镇中社区镇中村党支部支书周刚介绍,硕湖公社已于1983年改为硕湖乡,并于2000年并入新安镇。寻访信中的张庄现属镇中村管辖。周刚说:“烈士的儿子张桂生老人是位退休老师,在村里住了70多年,2016年才搬离。”随后,周刚提供了张桂生的联系方式,李平和李晓云当即与老人取得了联系。 7月27日,在李平和李晓云陪同下,张桂生与家人赶到了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跪拜在了父亲张善道烈士的墓前。 “这么多年,终于知道您埋骨的地方。我想跟您说说话,汇报汇报家里现在的情况。”张桂生颤抖着双手,拿出连夜给父亲写的信。“爸爸,76年前您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无数革命先烈一样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埋骨于异地他乡76载。爸爸,这么多年来您杳无音讯,今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热心公益的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实现了埋在心头多年的寻亲梦。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您及家人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也请您认下我这个老儿子吧……” 从垂髫倚靠衣冠冢蹒跚成长,到耄耋泪洒五条岭泣读家信,张桂生的一声“爸爸”,道出了近乎一生的思念。 “埋在心头多年的夙愿实现了,结束了那种渴望父爱又遥不可及的心里躁动,好像我的父亲一下子就来到了我的身边……”祭扫活动后,张桂生对协助寻亲的灌南县供电公司员工表达了深切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