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海味”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赣榆供电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侧记
发布日期: 2023-11-03

“透活的梭子蟹、虾婆婆,喜欢的家人们把‘要’字打在公屏上……”10月31日夜幕时分,连云港市赣榆区韩口港码头的汽笛声带来了远洋新鲜的海货,三三两两的电商主播们边拍摄边吆喝,将海味儿展示给全国各地的观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但不同的乡村,对“振兴”的注解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连云港赣榆区,每个村子的振兴故事各不相同,但在产业起步、发展和升级的重要节点上,优质的供电服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用心服务帮渔村摘掉穷帽子

位于江苏最北端的柘汪镇西棘荡村曾是“没钱、没路、没产业”的三市临界村。为了尽快脱贫,1999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钟佰钧带领村民尝试种红提、栽洋葱,却都因水土不服而夭折。钟佰钧没有气馁,带领村干部跑市场、搞调研,终于在一次周边渔村考察时发现了废旧渔网的独特价值——加工成尼龙颗粒再利用。

连云港靠海,废旧渔网资源丰富。钟佰均邀请客商前来考察建厂。然而,来到现场的客商发现,整个西棘荡村的生产动力只有一台25马力的单缸柴油机。由于功率小,柴油机将渔网制成粉末的能力有余,做成颗粒的动力却不足,以这样的条件建厂无疑是天方夜谭。

“给我3个月,缺什么补什么,包你满意!”钟佰钧向客商打了包票,随后向西棘荡供电所求助。

时任西棘荡供电所所长的李祥晓立即组织电工赴现场勘察,测算建设尼龙颗粒加工厂所需的用电容量,并积极向上申请、加快审批流程,为村里新上一台容量为315千伏安的公用配电变压器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施工安装前夕,连续几场大雨让西棘荡村的土路烂得人走人滑、牛踩牛陷。为抢抓时间,西棘荡供电所出动全部人员,和村里的义务工一起,硬是靠肩扛手抬将设备运到位,快速完成了配变安装。有了充足的电力,西棘荡村很快就拉来了100多万元投资,建起了加工厂,当年盈利40多万元。

旧渔网加工尼龙颗粒的技术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短短几年间,村里建起了140多家尼龙颗粒加工厂。国网连云港市赣榆区供电公司全力服务,千方百计满足该村尼龙颗粒加工用电需求。据统计,仅2009年至2020年间,就为该村新上400千伏安公变42台、专变139台。

然而,尼龙颗粒加工厂的突增导致货源紧张,恶性竞争加剧,“散乱污”环境问题日益凸显。2016年底,西棘荡村进行产业转型,先后关停、合并小企业140多家,80多家颗粒加工户入股成立有限公司,实行集中经营。同年,该村投资1.2亿元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吃下”全国80%以上的废旧渔网,产业迈上园区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这一过程中,赣榆区供电公司积极配合调整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陆续将90多台小容量配电变压器整合成8台1250千伏安配变。

2022年,西棘荡村工业总产值已达20亿元,上缴税收由2007年的不到700万元增加到312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522万元,成为全国文明村、江苏最美乡村、工业经济强村。

创新服务促进产业全面升级

连云港是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生产基地,仅赣榆区栽培海域就有18.6万亩,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为更好地集约化发展,该区海头镇建起了江苏最大的紫菜绿色加工产业园——柘汪紫菜产业园,可容纳180套紫菜初加工生产线,年产紫菜50亿张。

为助力产业升级,2022年10月,赣榆区供电公司连同供水、供气、通讯公司制定了柘汪紫菜产业园电水气讯网架方案,提前布局电源、水气管道、通讯基站,实现园区企业“电水气讯开门通”。同时,开创“电水气讯”上门联办服务模式,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同步报装、同步勘察、同步验收、同步投运的优质服务。

“还没入场,供电公司就主动和我们联系。以前电水气通讯这些都要一家家跑、一家家递材料,费时又费事,现在跑一趟全部搞定!”这年10月23日入驻柘汪紫菜产业园区的紫菜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盛丽娟表示。

“赣榆对虾”是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对虾养殖产业以来,养殖方式不断迭代更新,2016年启动实施的电能替代为其产业升级增添强劲动力。

这一年,《连云港市“无煤区”建设工作方案》出台,计划采取“煤改电”等措施减少散煤使用。然而,对习惯使用煤炭锅炉为虾池增温的养殖户来说,虽然“煤改电”后清洁无污染、智能好控温,但较高的改造资金让他们望而却步。

赣榆区供电公司主动作为,组织人员查阅文献资料、请教行业专家、挨家挨户走访,最终敲定了用空气源热泵方案,同时协调设备厂商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前期由厂家免费向养殖户提供设备,后期同享节能效益,顺利解决了部分养殖户改造资金短缺的难题。据统计,到今年8月,共有130个对虾养殖户享受到了“合同能源管理”带来的便利。在该公司帮助下,海头镇的对虾养殖户纷纷装上了智能养殖系统,通过手机、电脑即可实时查看虾池水温、含氧量等指标。

截至2020年,海头镇小口村的对虾养殖全部实现大棚化、电气化。此后,随着用电需求增加,赣榆区供电公司又为该村新架线路27千米,新增配变72台,有效保障了对虾养殖的稳定供电。2022年对虾丰收季,海头镇每天约有10余万公斤对虾捕捞上市。

10月30日已是对虾丰收季,共有两个大棚40个虾池的小口村53岁的养殖户王以春卖出了从虾池中捕捞上来的2000多公斤对虾。

“海货卖得好不好,过去看渔网,现在靠电网。”王以春指着养殖大棚里的测温仪感叹道,所有的设备全部实现电气化,极大地解放了双手。而收入比以前多多了,赚钱也更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