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示范”如何诞生?

发布日期: 2024-07-15

日前,南京市江宁区陡门口村、苏州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获得由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农业农村部共同授予的“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成为江苏省内首批得到权威认证的零碳乡村。

这两个村子有何不一样?在实现零碳的进程中,电力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陡门口村:微电网让生活更美好

骄阳似火,在陡门口村千亩高标准示范田里,3台新型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对新插下的水稻秧苗打药施肥,一幅“智慧夏耕”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行至村口,一列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在光伏车棚下,光伏发电通过充电桩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传送至车辆中,一台新型电动插秧机连接着V2G充电桩。

车棚对面,就是国网南京市江宁区供电公司的“零碳之家”电力驿站,站内采暖、照明、空调一应俱全,均由驿站屋顶光伏和村口储能供电,实现清洁能源就地消纳。驿站内,供电公司网格员陈新民正在指导村民王敏办理低压光伏业务。在这个不到100平米的空间中,仅去年,就完成了13户居民光伏、4户企业光伏项目的推广实施。

“村里原先只有2台200千瓦的变压器供电,这两年周边景点、民宿眼见着越来越好了,用电也有些紧张了。去年夏天,江宁供电公司和社区找来了技术单位,想方设法为我们解决困难。”村委书记尤枝花说起村里的变化。

去年7月,江宁区供电公司综合电网规划及当地乡村发展特色需求,会同尚桥社区政府以及第三方能源企业,在陡门口村示范建设“光储直柔”微电网项目。

通过对台区电力设施及线路进行升级改造,投资建设直流转换系统、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设施,2023年11月,该项目建成投运,村里人用上了绿色电、经济电。

在村民王金刚家里,电炊具、油烟机等所有电器用电均来自屋顶光伏。得益于“光储直柔”微电网,居民家庭实现了直流入户,家用电器由高效率、低损耗的直流电供应,同时通过“煤改电”实现居民用电安全升级。

据统计,2023年,该微电网共发电15.06万千瓦时。经测算,可节省标准煤60.24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0.1吨、二氧化硫4.5吨、氮氧化物2.3吨。今年,“光储直柔”二期项目正在推进,零碳工厂、零碳鱼塘、零碳环保站等多个应用场景将相继落地。

东林村:低碳“因子”注入产业链

2007年,东林村整村动迁,留下了连片土地,村政府成立了“东林合作农场”,实行“大承包、小包干”,点燃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产量提升了,土地却开始酸化板结,水质也变差了,田里大量的秸秆难以处理。为此,东林苏齐芳找到农科院专家,探索“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绿色模式。

秸秆捆包发酵后制成饲料,喂养生态湖羊,再将湖羊粪便、沼渣等制成有机肥料输送还田……东林村将其总结为“四个一”循环农业,即“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这一经验入选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我们的发展,供电功不可没。”2005年,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建成110千伏东林变电站,并实施台区增容和10千伏线路改造,多年来为东林村增容3050千瓦时,提供了可靠电力支撑。

在可靠电力保障下,东林村陆续建成了全电化饲料加工厂、养殖场和大米加工厂,创造了9个人耕种2200亩土地的奇迹。目前,全村粮食年总产量突破2000吨,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提高到了3.5%,在苏南乡村培育出了“东北黑土”。

2020年,太仓市供电公司协助村子里的生态羊场安装了2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18万千瓦时,可减少碳排放162吨。排排光伏板一边发电,一边为小羊遮阳降温。这成为东林村零碳乡村建设的新起点。

向着更绿色、更低碳的发展目标,东林村、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太仓市城厢镇和太仓市供电公司开始行动。经过对全村碳排放测量分析发现,东林村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已将碳排总量降至较低,但仍有进步空间。

为因地制宜降碳减排,太仓市供电公司依托该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建立了工作小组,为该村打造“清洁供电+智慧用电”模式。

一方面,建设总装机容量4.3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统筹东林村区域内各类新能源、空调、充电桩、储能等可调资源,构建包含源网荷储多元素的乡村智慧微电网。另一方面,研发东林村碳监测管理平台,让各个建筑用能环节一目了然,并自动生成控制策略。

如今,东林合作农场的屋顶上,新建的光伏板在阳光照下熠熠生辉,清洁的电能流淌在东林村生产的全链条,低碳“因子”处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