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塔影凝新翠 电涌茶涛化碧金

——镇江供电助力茶叶产业发展纪事
发布日期: 2025-04-03

3月27日清晨,镇江市润州区南山茶林研究所的850亩茶垄间,120名采茶工身背茶篓,指尖翻飞,采摘着娇嫩的春茶芽头。这里是镇江绿茶品牌——“金山翠芽”的生产基地之一。

“金山翠芽”外形似金山寺宝塔,色翠显毫,汤色明亮,由中国茶界泰斗陈椽教授命名。2009年,它荣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十年后入选“江苏十佳名茶”。谈及自家的茶叶,南山茶林研究所负责人、镇江市茶叶协会会长陈晓宏满脸自豪。从最初的10亩茶园,到如今850亩的规模;从年均茶叶产量75公斤,到去年产量达6000公斤、年产值920万元,陈晓宏说,“绿叶”变“金叶”,电力早已深度融入其中。

1999年,陈晓宏从南山街道回龙村委会承包了10亩荒地,开启了他的茶园创业之路。“茶苗一般在每年2月初栽种,此时降雨较少,而幼苗抗旱能力较弱,必须定时灌溉才能保证成活率。”陈晓宏介绍,当时,承包的荒地周边没有供电设施,若想通电灌溉,只能向城东供电所求助。令他惊喜的是,仅仅3天时间,供电所就完成了业扩报装和新上表计工作,还指导企业购买了400米电缆,接入最近的农业接电箱。

8年后,茶园扩大生产规模,新增防霜扇、喷灌泵等种植设备,同时将4台柴油烘干机全部更换为电烘干机,用电需求大大增加。城东供电所积极配合,深入现场勘察,仔细查看茶园周边用户用电变化趋势和线路走向。一周后,在距离茶园仅50米的10千伏回龙线22号电杆上,供电所新装了一台容量为160千伏安的茶叶研究所配变。随着茶园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2017年,该配变的容量又增至400千伏安。

从采摘茶芽到最终成茶,需经过摊凉、杀青、烘干、塑形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精准把控。今年,南山茶林研究所每天的采摘量达到150公斤,急需智能化制茶水平。为此,陈晓宏引进了一条自动化制茶生产线,购置了10台防霜机以及电磁杀青机、智能光波摊凉机等设备共6台。近期,镇江频繁遭遇倒春寒天气,陈晓宏在夜间开启防霜机,温控探头能自动识别茶树周围气温,当温差超过设定值后,便会自动调节,确保茶苗按时长芽。

智能化离不开电。新购置的电磁杀青机功率较大,启动时瞬间用电容量可达150千瓦。调试期间,设备无法正常启动。厂商检测后,排除了设备本身故障,分析可能是用电容量不足所致。城东供电所台区经理刘同生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赶赴现场勘察,测算发现茶叶研究所配变下,还有两家小微企业和5户居民用户,仅有180千伏安的用电容量可供茶园使用。

经过与城区供电服务中心、三新公司共同商讨,急需新增一台容量为400千伏安的配变,以满足茶园春季加工用电需求。若按常规流程,至少需要90个工作日,这将使茶园错过茶叶加工黄金期。为此,城东供电所特事特办,台区经理和技术员迅速制定供电方案,每日跟进立项进度。城区供电服务中心在方案设计阶段同步办理规划许可等审批,通过并联审批压缩了时限。同时,申请调用物资库配变,缩短物资调配时长,同步完成基础施工和杆塔组立等前期作业,协调配网停电计划,确保施工及时开展。整个工期最终被压缩至14天。

如今,茶园容量充裕、电压稳定,南山茶林研究所订单量较去年增长了8%,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采茶工人在采茶季的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作为全国名优绿茶优势产区、江苏省重点产茶区,镇江现有茶园7.73万亩,年产茶叶1600吨,产值达5亿多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柱。

今年采茶季开始后,国网镇江供电公司所属的43家基层供电所已出动春茶服务人员800人次,对茶叶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的供电线路、用电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增容改造配变18台,新增容量超过3000千伏安,延长电缆及架空导线25公里,协助整改低压用电隐患6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