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南通市海门区三圩村的麦田里一片翠绿,微风拂过,麦浪起伏,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周晟华每天经过村里的麦田时,总会掏出手机拍下这片土地的细微变化。手机相册里的一张张照片,承载着他的一腔真情。 周晟华是国网南通供电公司派驻三圩村的“第一书记”。自去年6月来到村里,他抓党建、夯基础、惠民生,一步步“驻”进了村民的心坎里。 党建先行 用思想凝聚起人心 三圩村现有人口2649人,耕地面积2500亩。但因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业产业水平相对落后。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周晟华明白,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状,于是他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驻村帮扶的首要任务。他与村两委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抓学习、强认识,努力将全村党员群众的思想紧紧凝聚起来。 周晟华通过规范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与“主题党日”制度,推动支部工作严起来、活起来。不仅如此,他还创新打造实景党课,带领村党员前往南通供电公司参观政治生活馆,赋予党员“沉浸式”学习体验。 去年10月15日,在三圩村村委会大会议室,周晟华为村两委成员、党员以及村民代表等32人讲授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他解读乡村振兴政策,精心选取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案例进行剖析,在情感上与党员群众同频共振,产生共鸣。 截至目前,周晟华已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活动5次,党员累计参与160人次。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让党组织的活力大增。慢慢地,村两委班子思想统一了,工作也充满了干劲。 去年9月,台风“普拉桑”来袭。三圩村紧邻长江堤岸,随时可能遭受台风的猛烈冲击。周晟华连夜召集村两委成员,成立共产党员突击队,带领志愿者24小时轮班巡堤。白天,周晟华与队员们争分夺秒地装填防汛沙袋、封堵缺口、清理河道。晚上,他索性就睡在堤岸旁,紧盯着风雨情况。排查隐患、救援前置、物资保障……那三天里,他一刻也没闲着。 周晟华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村两委和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知不觉中,他与村民的心贴得越来越近,村里的大事小情,村两委班子都会拉上他一起参与,共同为三圩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发展经济 点亮村民致富的希望 三圩村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块短板,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状况,是周晟华驻村需要改变的现实。 有着多年供电工作经历的周晟华想到了光伏发电。“有光就有电,有电就有收入。”安装光伏板能让村民拿到开发费用和租金,这无疑是桩实实在在的好事。 于是,在三圩村的村头巷尾,多了一个挨家挨户推广光伏发电的忙碌身影。周晟华耐心地向村民讲解绿色能源的优势,一家一户动员。在他的努力下,全村已有56户村民家的屋顶装上了光伏板,装机容量合计达到765.45千瓦。 村民龚大姐家安装屋顶光伏板后,不仅家庭用电实现了全额抵扣,多余的电量还能上网,形成了一本实实在在的“阳光存折”,每年稳定增收超过2000元。龚大姐为周晟华竖起了大拇指说,“周书记带来的不仅是电,更点亮了我们致富的希望!” 光伏只是开始,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三圩村底子薄,农副产品种植规模较小,走传统销售路子显然行不通。正当周晟华为此发愁时,他了解到隔壁高桥村村集体经营的无公害有机蔬菜园长势喜人,目前主要通过微店进行零售,偶尔也能接到一些单位食堂的少量订单,但农副产品的销路仍有待拓宽。 “能否通过采购转售的方式为村集体增收?”周晟华的想法得到村两委的支持。他联系了南通供电公司,该公司有“爱心助农”项目,会定期采购特色农产品。 在周晟华的牵线搭桥下,目前,高桥村的玉米、芋头等4类农产品已成功提交并纳入南通供电公司的扶贫清单,预计每年能销售1.5万余公斤,为三圩村村集体创收3万余元。 周晟华还因地制宜,通过对外租赁的方式,盘活村集体闲置的资产。他依托紧邻村南部待开发的“新绿博园”和“沿江渔场”项目,积极引入银波农庄、金牛寨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民宿餐饮、户外拓展、采摘垂钓等新型业态。三圩村闲置土地逐渐实现了从“闲置”到“管理”再到“经营”的转变。 今年初,周晟华又瞄准了新能源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国企和镇政府,全力推动集中式光伏项目在三圩村落地。正月还没过完,他就带领专家团队实地勘察村内水域,调研水面光伏选址。 对三圩村的下一步发展,周晟华精心计划着:投资建设“强村充电站”、打造“全电民宿”、建成“生态负碳村”…… 件件实事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根据海门的发展规划,三圩村计划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绿色乡村典范。而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基础设施不能拖后腿。周晟华初到三圩村,便将目光瞄准了村里主干道上的路灯。 这些路灯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夜幕降临,村民们的出行变得举步维艰,甚至有老人和小孩因视线不清而摔倒受伤。安装路灯已成为村民们多年来的期盼,但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周晟华积极奔走,寻找解决之道。他深入研究国家农业相关政策,了解到“一事一议”这一地方财政政策,和村两委协商沟通后,决定将老百姓急难愁盼的路灯问题作为上报项目。期间,周晟华更是通过沟通和协调,得到市财政和海门街道的大力支持。就这样,修路灯和修道路的资金终于落实了。资金到位前,周晟华带领党员志愿者们亲自动手,检查修复路灯老旧线路。 解决路灯问题后,周晟华又有了新想法。“作为一名电力人,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光伏安装接入的配电变压器容量明显偏小。”针对这一问题,他与村两委班子多次讨论,并及时向南通供电公司汇报。很快,一笔43.19万元的资金被投入到三圩村农网改造项目中,为该村新增配变1台,升级改造配变1台,改造低压线路5公里。 周晟华还积极推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800米高标准水泥村道、推进36户农宅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完成红白喜事办事处下水管道改扩建……在他的努力下,三圩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们的精神需求也在增长。去年10月10日,“乡村振兴 电力同行”专场文艺演出在三圩村上演。舞蹈、朗诵、歌曲、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的演出轮番登场,让村民们看得连声叫好。 前些天,作为挂帮单位,南通供电公司又给三圩村捐赠了一批办公家具。“有了这批家具,我们不仅可以改善办公环境,还可以利用起来,搭建我们的‘村口情报站’。”周晟华翻开厚厚一本的驻村日志,又开始了他的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