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田装上“智慧大脑”——泰州供电联合高校研发高标准农田精准灌溉系统

发布日期: 2025-10-24

10月15日,一场强降雨突袭靖江。此时正值水稻成熟的关键期,农田一旦积水过深,稻谷极易倒伏、发芽,导致收成锐减。然而,在东兴镇惠圣村1753亩高标准农田里,却不见村民冒雨疏渠的慌乱景象。

该村种粮大户袁连生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红色预警:他承包的320亩稻田水渠水位已达75厘米,超出安全线。他轻点屏幕上的“一键启动全域排水”,电磁阀状态、排水流量等数据随即实时呈现。15分钟后,系统显示核心区积水已降至安全线以下;40分钟后,所有田块积水排净,预警自动解除。

“过去下大雨,全村人都得扛着锄头去挖排水沟,忙活大半天还怕来不及。现在手机上点一点,积水就能排干净,省心又省力!”袁连生这番话,道出了这套高标准农田精准灌溉系统的“应急实力”。

这套由国网泰州供电公司联合江苏大学农学院构建的系统,能根据积水深浅提供差异化处理方式。积水浅的区域小开度排水,积水深的区域加大排水量,既快速解涝,又为土壤保留适宜水分。

但它的本领,又远不止“排水救急”这么简单。

传统灌溉依赖人工判断,时常面临浇水不均、资源浪费的难题。而这套系统整合了无人机多源遥感与物联网传感技术,构建起“空—地”一体化的全时感知体系。无人机负责采集作物生长指标,田间的土壤含水量传感器与微型气象站通过高速载波通信技术,实时回传水位、气象等数据。AI模型据此结合水稻生长周期规律,自动生成“红黄绿”需水预警,直观指导农户:“红区”急需灌溉,“黄区”准备灌溉,“绿区”无需灌溉。

这套系统还高度智能化,能灵活调节电磁阀与电动闸门的开合幅度与时长。农户在手机上一键启动灌溉,系统即按需精准供水,使水稻节水率高达40%,节省的水量相当于全村三年的生活用水量。

此外,系统还能帮农户“省钱”。以往农业灌溉用电常与居民用电高峰重叠,电费高。系统创新打造“电网—农田—用户”协同机制,通过AI算法分析水稻需水规律与电网负荷情况,动态优化灌溉时段,主动避开用电高峰,优先选择电价更低的低谷期或绿电充足时段作业。通过周边光伏等新能源就地消纳,每年可增用绿电89万千瓦时,为农户节省电费约36万元。

这套系统还将全村泵站群聚合成一个小型虚拟电厂。在电网需要调峰时,可临时调整灌溉计划,助力维护电网稳定。目前,该系统已作为国家电网乡村振兴“村网共建”的特色实践,逐步在省内外复制推广。

今年,惠圣村水稻亩产预计达600公斤,较去年提升20%。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写“靠天吃饭”的传统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