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清晨,朝阳未出,几位年轻的监理人员便穿行在大山深处的工程现场。山里下了一场雨,湿滑泥泞的红土地记录着他们巡检的脚印。两天后,这项工程就要启动调试了。 在远离市区的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镇阳镇两河村,驻扎着一群电力人。这里,是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的枢纽交会中心——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天府南10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的建设现场。 工程正式投运后,从四川甘孜等地送来的清洁电能,将通过天府南变电站,送往成都东变电站和重庆铜梁变电站,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超过350亿千瓦时。届时,西南电网的主网架电压等级将提升至1000千伏,大幅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整体电力保障能力。 其中,来自国网江苏省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电力咨询”)的20名监理人员负责本项目的监理工作,分为土建、电气和安全3个组。扎根深山两年来,他们不畏重重挑战,战胜了汛期与高温对工程进度的阻碍,见证了这片荒芜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川渝电网一体化的关键枢纽 特高压变电站多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三面环山的天府南变电站尤甚。 “初到天府南时,现场路不通,没有水,又缺电,生活物资极为匮乏,生活条件很艰苦。”对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吴串国和团队来说,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但最难熬的还是当地潮湿的天气,被子常常是湿的,湿气过重导致常年咳嗽。晚上睡不着觉,头也疼。 虽然很难,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这一干就是两年。如今,“规划图”已逐渐变为了“实景画”。从高处眺望变电站,“规模大”是最直观的感受。 “乐山是三江交汇,天府南变电站则是三线交会。”吴串国在展开的建设图纸上,画出了该站的地理位置。 对川渝电网来说,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是零的突破。“目前,四川已有包括锦屏—苏南、白鹤滩—江苏在内的6条特高压工程投产,但这6条都是直流,即点对点输电,就像一列直达列车,中间不能上下。”吴串国介绍,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是西南地区第一条特高压交流工程,也是构建西南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的起步工程,具有延伸、拓展的功能,就像公路一样,可以随上随下。 “江苏有丰富的特高压建设经验,但无论是场平、土建还是电气方面,天府南10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都是目前全国工程规模最大的在建特高压变电站工程。”从业10余年来,吴串国虽然有过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东吴1000千伏扩建工程、虞城±800千伏换流站工程等建设经历,但面对天府南工程,他仍然感叹于它的规模和体量。最高峰时,有1000余名工人同时在现场施工作业,这也意味着监理工作的难度大大提升。 江苏电力咨询的巴蜀实践 体量大、建设周期紧,场平、土建、电气等各工序深度交叉。“交叉作业很考验安全管控。”项目安全总监代表陈涛说,在山区建设变电站,不仅材料运输困难,而且施工难度大,各项施工安全风险系数都要远远高于平原地区,给项目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为此,我们将江苏工程建设的经验用在了天府南变电站。土建‘先深后浅’,电气‘先高后低’,全力支撑业主做好全过程管控。”陈涛介绍,江苏电力监理创新提出了动态网格化管理,即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逐级分解落实,从而实现精益管理。 “我们要求相关网格区域的负责人参加三级及以上风险作业站班会。”陈涛说,以往,四川这边没有要求监理也要参加站班会,但是江苏电力监理要求以此标准来保障工程安全施工。截至目前,现场共经历高风险作业100多项,持续时间长达400多天。 除了管理上的标准化,来自江苏的先进技术在工程现场的应用也并不少见。 “巡查高处风险作业点,以前要攀高爬低,来来回回至少一两个小时。”项目部内,陈涛通过无人机巡视的航拍影像资料对施工现场进行分析调控,“现在用固定无人机机场自动执飞,设置好航线后,一键即可实现自动往返。” 不光如此,在施工阶段,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和人员安全。在验收阶段,无人机则可以精准测量和记录设备状态,为工程验收提供有力支持。“自从看到江苏的先进技术运用,今年在四川眉山、邛崃等多个地市的项目建设现场都增设应用了无人机机场。”天府南变电站业主项目部执行经理郭建军说。 (刊发于《中国电力报》11月26日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