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推动新能源产业向集群发展向质效跃升

发布日期: 2025-03-11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备受代表委员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在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中提到,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如何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

 记者: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未来该如何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效跃升”的转变?

 何光华:我国新能源产业存在上中下游信息交互不充分、技术标准不统一、区域协同不紧密等问题,影响新能源产能最优化布局和技术规模化应用,限制技术快速迭代和产品优化升级。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推进新能源产业强链补链,构建全国一体化新能源产业体系;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构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平台,形成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合作网络,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市场拓展和政策指导,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针对新能源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可以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产业联盟、创新共同体等形式,打造新能源领域集技术、场景、模式、研发于一体的高端研发平台,助力核心技术攻关。

 记者: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关键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如何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韧性和竞争力?

 何光华:目前国内电力技术标准在跨领域协调、多能互补融合方面存在短板,例如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调度技术缺乏系统性标准。同时,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有限,部分核心技术标准仍然依赖国外。对此,应当强化能源产业标准引领,大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对接新型电力系统标准规范顶层设计,以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为突破和抓手,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覆盖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国际、国家、行业、团体多层次协调统一的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与规范,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各环节和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构建进程,打造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化阵地。加强与ISO、ITU、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加快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加速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