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公司牵头编制的国际通用电网电能质量管理系列标准(IEC TS 63222-1 《Power quality management - Part 1: General guidelines》)正式发布。该标准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核准的全球通用技术规范,总结了电网电能质量管理经验,规范了电能质量评估工作流程与技术内容,为系列标准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标志着公司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又取得新的突破。 作为国网系统的排头兵,公司承接国网公司重大战略需求,奋力推进“四个转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科技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中站排头、当先锋、作表率。 攻坚科技核心技术,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2021年12月22日,由公司牵头申报的2021年度国家“十四五”期间重点研发项目“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获批立项。这意味着公司在高性能高兼容性充换电装备研发方面又取得一项重大突破,进一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核心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江苏是全国首个实现乡镇充换电设施全覆盖的省级区域,建设的充换电设施数量居全国前列。无锡、常州等地区更是建有全国数量领先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拥有技术领先、装备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溧阳五合一充电站 2021年2月,公司联合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蔚来电动汽车等单位,以及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组建关键技术攻关团队。“针对目前用户补电体验差、设备利用率低等现象,我们在大规模‘车-桩(站)-电网-云平台’数据安全高效互联互通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将解决跨网协同充换电网络运营的‘卡脖子’问题。”东南大学教授黄学良说。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公司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累计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项目数量位于国网系统省级公司首位,在需求侧响应、中低压直流配用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电网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 盐城海上风电场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公司2项国家级项目以“优秀”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其中“城区供需友好互动”(2016年牵头立项)被国家科技部纳入重大展示成果。“我们在国际合作领域也首次取得重大突破,牵头省政府中挪合作项目‘海上风电场堵塞效应评估及机组优化布局合作研发’,将为江苏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消纳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公司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核心技术攻关成效再创新高,标准化工作也在加速推进。近年来,公司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主导国际标准16项,数量位居国网系统省级公司首位。牵头编制的UPFC系列标准入选《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0)》十大典型经验,是国网系统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 一系列科技创新代表性成果的取得,展现出公司在电网技术领域的“硬实力”。2021年,公司牵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再创省部级奖项历史新高,“配网储能电压控制技术”获第22届中国专利银奖,其他7个项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数量在国网系统省级公司中位于首位。 强化创新成果应用,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技术创新,落点还是在成果应用。2021年9月26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网江苏示范中心、公司双创示范基地正式揭牌,为公司各类创新项目提供从前期需求到成果培育、市场运作的全过程服务支持。 在连云港,“基于IMS行政电话网技术的底层应用”项目催生出公司自主研发的“物资履约智能语音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拨号员”和“记录员”功能,被纳入公司首批成果转化清单。“了解到该项目后,我们一直希望能有偿使用该项目成果。”南京鸣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然而,由于国企科技成果向系统外转化的特殊性,很多外部企业遇到了难题。 公司双创示范基地 为打通公司创新成果向外转化、推广的“肠梗阻”,公司双创中心与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展成果推介对接、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通过合作协议,我们将物资履约智能语音管理系统成果发布到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线上平台,在‘拍卖季’线上开拍第一天就成功拍出,成交金额20万元。”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连云港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1年4月起,公司就与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合作机制,在政府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线上平台开通“国网江苏电力线上技术交易店铺”,挂牌23项优秀成果,开展8项典型创新成果专题推介,9项专利在“拍卖季”中竞拍成功,成交总额115万元。 “‘基于IMS行政电话网技术的底层应用’创新成果拿下了国网系统首个签约的专利开放许可,目前已在全省8家地市公司和1家系统外公司推广应用,累计销售金额约400万元。”公司双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1年,公司推动建设基层众创空间、双创基地,构建“2+2”(“双创中心+众创空间”+“省管产业单位+双创基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实现“国网-省-市”双创一体化运行,成为国网双创孵化培育基金定向委托单位,有序开展成果孵化工作。 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 在扬州,国网公司首个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内,国网系统首个“全电厨房”自有品牌“爱膳电”成功孵化,产品已推广应用到全省政企食堂、沿街商铺、校园食堂等场景,落地项目12个,仅2021年的产品销售额就超过300万元。 “变压器现场快速一体式综合测试仪研制”项目缩减变压器试验75%作业时长,减少83%的仪器使用量;“一种适用于电力巡检专用无人机的优化设计”项目将无人机机身自重减轻1.5公斤,续航时间由25分钟延长至40分钟……2021年,公司支持职工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超过200项,累计交易额突破7亿元。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培育创新创造沃土 公司科学研究院输变电技术中心副主任胡成博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和全国科研领域的专家“同台竞技”。机会来自“揭榜挂帅制”——把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豪杰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 胡成博和团队在进行技术研讨 作为“传感器低功耗安全连接”方向的“主帅”,胡成博说:“过去大家‘兼职搞科研’,是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的‘临时班子’,项目负责人没有太多自主权。现在有了更多创造自由和更市场化的项目运作方式,为多出快出成果提供了更多可能。” 今年,公司大力推进创新管理模式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创新工作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项目验收、经费调剂、薪酬分配、奖励激励等方面更大自主权,鼓励科研创新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 公司电科院自2020年以来,实施“定依托项目-定激励对象-定激励总额-定分配规则”中长期激励项目分红机制,在项目激励周期结束后,对项目最终成本、利润进行清算,对激励发放金额实行“多退少补”,确保激励兑现公平公正。“办法出台以来,累计申报中长期激励项目40余项,预计每年可形成近800万元收益。”公司电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驱动发展,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2021年,公司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机制,建立从科技战略、发展规划、项目计划、科研管理、新技术推广、成果管理等全链条科技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创新体系效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作为公司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镇江双碳管理平台 释放创新潜能,更多活力在基层燃烧,创新创造的氛围愈发浓厚。常州公司研发的拆换线机器人实现“无感知”拆线,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5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镇江在全国率先建成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平台,逐步构建城市低碳发展管理体系,全力做好城市“碳管家”;宿迁公司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政府监测平台整合了全市内充电资源,为居民“绿色出行”做好保障…… 近年来,公司还着力推进科研实验室建设,为公司创新成果培育成长沃土。对内与联研院等直属科研单位签订新型电力系统攻关协议,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对外与紫金山实验室共建伙伴实验室,加强网络通信与安全研究领域技术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以直属科研产业单位、省公司、基层创新力量为主体的三级创新体系,累计拥有8个国网公司级实验室。 创新工作功在当下、利在未来,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电网结构形态和技术特征将发生重大转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公司将积极利用创新体制机制优势,不断提升创新效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