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实际工作。”4月28日,在国网南京供电公司500千伏变电运检中心,陈昊正带领团队成员研究变电站电缆漏电流在线监测的改进方法,进一步提升变电站智能运维水平。 陈昊是国网南京供电公司500千伏变电运检中心的变电二次运检师,43岁的他目前已是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中国专家和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多个工作组专家,长期围绕现场技术问题持续推进变电站运检专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工作,多项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变电站智能化检修调试、断路器故障诊断等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研 发 智 能 化 载 具 提 升 变 电 运 检 效 率 1980年陈昊出生于江苏南京,父亲是一名电力工程师。小时候,陈昊的父亲经常带着他一起阅读电力相关的书籍。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对电气有着浓厚的兴趣。陈昊本硕博均就读于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2005年,他博士毕业后,入职南京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公司,成为变电二次运检专业的一员。工作中的陈昊非常朴素,变电站是他的另一个“家”。他一旦有了新思路就钻入箱柜内展开“沉浸式”研究与验证。陈昊手边常年是翻越到卷边的图纸,身后是堆不下的演算纸,头顶的灯经常亮到凌晨。 2013年春检期间,陈昊和班组员工在500千伏东善桥变电站保护室开展二次设备校验工作,在搬运沉重的保护测试仪时,同事不小心将仪器摔在了地上。精密仪器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果然,在之后的工作中,试验仪器输出的电压电流值出现了偏差。 “当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发一种不用人工搬运、能承载试验仪器在变电站内平稳越障的装置。”陈昊说。 随后,他牵头成立了质量管理攻关小组,利用休息时间,和团队一起调研班组、设计模拟电路、优化硬件模块……经过9个多月不断摸索和实践,“变电站二次设备智能化载具”研制成功。它就像个“会爬楼”的小车,能够“背着”各类精密仪器在变电站里自由穿行、自主越障,还能迅速、平稳“爬楼”。 但爱“较真”的陈昊觉得仅拥有载具无配套系统,好比没有大脑指挥的双手,他决定研发更加智能的载具控制系统。 “我就是喜欢琢磨,碰到问题了不解决不放弃。”陈昊说。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陈昊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调研。2016年1月,陈昊创新提出了实时倾角量反馈控制方法等先进理论,攻克了电气设备状态识别、检修策略优化等技术难题。2017年3月,陈昊团队成功研发了嵌入第一代智能化继保调试平台的继电保护调试载具样机,并于同年7月在500千伏东善桥变电站为试点变电站展开应用。1年多的试点应用,验证了该设备的使用可大幅提升保护装置调试效率。 2019年至2020年期间,以变电站二次设备智能化载具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成果——“变电站智能化检修调试平台的研制”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应用于上百座变电站。 创 新 攻 关 监 测 高 压 断 路 器 潜 伏 性 故 障 装 置 高压断路器作为重要的控制、切换电能的设备,分布广泛,数量庞大,其可靠性对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断路器故障诊断和缺陷处理需要采用停电检修。如何获取变电站断路器运行状态下的故障信息是处理相应缺陷的一道难题。 陈昊一直在思考能否研发一种可以监测高压断路器潜伏性故障的装置。2013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昊从心电图检查中汲取了灵感——“要不试试通过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故障特征信号”? 随后,他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克服试验条件有限、生物干扰等因素,完成了前期规划、仿真模拟、试验平台搭建、仿真数据对比分析、模拟试验等工作,于2013年12月份创新研发出了初代运行状态下断路器潜伏性故障在线监测装置,并在此后6年内不断升级。该装置攻克了断路器机械故障监测、外绝缘故障监测、回路故障监测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变电设备智能运维与数字化检修的双突破。 2021年6月份,断路器潜伏性故障在线监测装置及配套系统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同年10月份,该成果获得第六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截至目前,陈昊获得各类国家专利授权10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3项,研发的3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行业级)科技奖项。 以 身 作 则 带 动 青 年 员 工 硕 果 累 累 为了鼓励青年骨干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2016年,陈昊所在公司成立了陈昊创新工作室。从此,喜欢琢磨专业技术的陈昊开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技术骨干一起潜心钻研。凭借突出的专业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陈昊渐渐成为了更多年轻人的老师,被称为“大师”。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专业的基础。”陈昊说。他每周组织创新工作室成员学习一次专业知识,每两周组织成员共同围绕工人创新课题“头脑风暴”,每月召开一次研究进展汇报会,组织大家共同探讨研发过程中碰到的疑点难点问题。在他的“学堂”里,不存在专业之分,凡是对实际工作有益的思路、方法都可以展示。 陈昊的执着深深刻进了青年骨干的心里。深夜的办公室、出差的火车上、单位的食堂里等都成了“会议室”。在全员高度“备战”、锐意攻坚之下,他们打破了一个个难关。“咱们学堂里产出的不少‘小成果’都让同事的工作量一点点减轻、现场的安全系数一点点提升、设备停电时间一点点减少,我自己也备受鼓舞。”国网南京供电公司500千伏变电中心修试班青年员工陈玮光说。 在陈昊的指导下,陈玮光完成了“数字式带电体特征量监测分析平台”“高压断路器寿命评估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创新项目,并获得省部级(行业级)及以上奖项5项,拥有国家专利授权4个,发表论文5篇。 成立以来,陈昊创新工作室青年成员共研发科技创新项目36项,20名青年成员获得省部级(行业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18年,该创新工作室获评“江苏工匠工作室”。同时,陈昊还在“国网学堂”等线上平台开展授课,完成逾万人次的技能培训,讲授的“电网典型故障案例分析”等系列课程受到学员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