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力工程公司:地下隧道“监护人”

发布日期: 2024-09-12

“上午完成管片推进6环,进场管片验收3环,均无异常。”9月7日13时50分,无锡映月至文台220千伏线路工程盾构隧道始发井施工现场,监理人员戴佳晨和姜昱进行了早班和午班的交接。笔者和姜昱一道赶至现场。

该项目盾构隧道长0.42公里,盾构区间下穿京沪高速、苏南石油管道等重要设施和管线。因盾构隧道施工的特殊性,盾构机24小时运转。监理项目部也跟着24小时三班倒作业。戴佳晨和姜昱等5名监理人员来自兴力工程公司。

14时整,一辆红色拖挂卡车经门卫确认后倒退着开进工地,姜昱上前,对运送进场的隧道水泥管片进行外观检查。他确认外观质量验收无误后,一名司机随即驾驶叉车,将管片卸下,每三块一摞有序摆放在作业井旁的黄色线框内。

笔者看到,约五六十平方米的黄线区域内,还用绿色油漆分隔成三排四列。也就是说,这个区域一次只能堆放36块管片。“主作业场、泥浆场和办公区域总共只有2800平方米,因此,现场每一处场地功能、每一个施工节点都不能错乱,就像一只精密的钟表,24小时精准高效运转着。”该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祁锋介绍。

半个多小时后,管片全部卸完后,姜昱逐一查看管片上的型号、生产日期和合格状态等信息,并用测试仪检测了管片强度,随后用右手比了个“OK”的手势,向施工单位示意这些管片可以使用了。

“地面吊装作业期间,一定要执行‘十不吊’要求,同时做好对吊装管片的成品保护。”叮嘱现场施工作业负责人之后,姜昱往盾构隧道内走去。沿着盾构始发井笼梯一步步往下,他左肩佩戴的执法记录仪记录下了光线逐渐变暗的过程,以及盾构隧道内戴着各色安全帽的忙碌身影。

每环盾构隧道由6块管片组成,每环内径3.5米、外径4.1米、环宽1米。这意味着隧道内作业人员活动空间的高度和宽度均只有3.5米。

高温下,隧道内的降温手段非常“原生态”,每隔40米就放置一些冰块,配合使用通风设备给隧道内降温,冰块的数量随气温高低而增减。冰块与通风设备的双重作用下,井下温度略低于地面,但湿度大,体感并不舒服。

和地面上一样,井下作业的时间节点同样要求精确。盾构机掘进至目标行程后,紧接着由电动轨道车把管片按拼装顺序运至盾构机前端,支撑于该位置的千斤顶收回。底部管片首先安装,拼装手操作机械臂,抓取管片,水平放置于预定位置,千斤顶立即顶住已装好的管片,防止管片产生位移。然后,操作机械臂继续抓取第二块管片,向左旋转60度后稳稳放在底部管片左上方。这时,两名施工人员上前,安装螺栓,将两块管片固定……

姜昱介绍,最后一块管片的安装最难,装不好容易引起管片爆裂、止水带挤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眼睛就像尺’。当然,不光要用眼睛看,还要用仪器对盾尾间隙和螺栓松紧度进行复测。”

有限空间内盾构作业,就像蒸桑拿,大家身上的衣服就没有干过,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滴在管片上、仪器上,但在盾构机的轰鸣声中,他们的注意力始终聚焦于手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