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源“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多元能源汇聚下崛起的连云港
发布日期: 2024-10-21

金秋时节,连云港海州湾,海鸥翔飞,海浪翻卷。驱车一路向南,行至田湾跨海大桥上,又是别样的工业风:田湾核电站在运及在建8台机组一字排开,另一侧开阔的海面上比肩接踵的光伏板正在铺展。再往南,灌云灌河口海域,数十台风电机组随风律动……

山海相拥的海州湾,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核、风、光、火等多元能源的地方。这里是长三角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从这里送出,以能源“含绿量”助力长三角提升发展“含金量”。

从一“核”独秀到“风光”无限

装机规模“双千”不是梦

2007年5月,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后随着二、三期工程陆续投运,田湾核电站在长三角能源供应保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个角色有多重要?来看一组数据。目前,田湾核电站在运6台机组,总装机达660.8万千瓦。截至10月8日,田湾核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达4500亿千瓦时,相当于1.22亿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6亿吨……

在这6台机组的西侧,7、8号机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处副处长张林涛介绍,当前,7号机组全面进入调试阶段,8号机组常规岛进入安装阶段,计划分别将于2026年和2027年投运。届时,田湾核电站总装机将超900万千瓦,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超过700亿千瓦时。

在核电机组扩容的同时,一批新能源项目落地。

光伏发电步入发展“快车道”。纳入全省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中,连云港装机规模位居前列。今年以来,已有国家电投东辛农场、华电赣榆墩尚、三峡青口、赣榆东磁、国信云台等超过200万千瓦陆上集中式光伏项目陆续开工。

连云港还将光伏发电站从陆地搬到了海上。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现场,一根根管桩在海水中扎根,一块块光伏板在海面上铺展。该项目于5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是我国在建最大海上光伏项目,并实现了田湾核电站温排水用海的立体和复合利用。全面并网后,该项目年均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2.34亿千瓦时。

据统计,截至9月底,连云港地区光伏装机总容量达458万千瓦。

连云港风电发展也风生水起。

2021年7月,华能灌云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并网,成为全国首个旋转流潮汐海域风电项目。再加上华电灌云10万千瓦风电、和风灌西10万千瓦风电、国信灌云10万千瓦风电等14个项目,连云港风电总装机达111万千瓦。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连云港积极布局储能项目。今年6月30日前,中核田湾20万千瓦、华电灌云20万千瓦、箕星连云港经开区4.8万千瓦等3个新型储能项目并网,为江苏电网平稳度夏提供了灵活“调节器”。

着眼未来,江苏国信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也已获批。该站选址连云港市后云台山,规划建设4台30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预计2030年底前竣工投产。

在连云港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历经厚积薄发,结出累累硕果。一个覆盖核能、光能、风能、生物能等的长三角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正在加速崛起。预计到2027年,连云港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装机迈入“双千”规模,即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核电装机接近1000万千瓦。

为了保障电能安全送出去

电网安全运行记录不断被“刷新”

连云港是典型的电力输送型城市。数据显示,2023年,连云港全市总发电量720亿千瓦时。同时,全社会用电量为319亿千瓦时,仅占当年发电量的44.3%。连云港清洁能源发电达565亿千瓦时,占全省清洁能源发电总量的36.68%。

如何保障电能安全送出去,是连云港电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田湾核电站扩容和我市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网提出了更高要求。”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设备管理部主任伏祥运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外送输电线路好比是大河的支流,发电量增加,意味着大河涨水,河水要流出去,就需要增加支流的载流量。

为此,田湾核电站送出电网加强工程提上日程,并于去年5月30日建成投运,输送能力提升约90万千瓦。

保障田湾核电送出重要通道安全运行,事关核电和电网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

连云港供电公司“核能动脉卫士”青年突击队队长李海东,对发生在去年5月15日的事记忆犹新。由于加强工程施工,原有的4条输电线路中3条需要停止运行,“当时整个田湾核电站就只剩下一条线路往外送电。”

为保障特殊时期田湾核电安全外送,连云港供电公司按照电网风险“先降后控”原则,积极与相关各方沟通,通过一遍遍模拟测试,将作业时间精确到分钟,最终将停电作业时长由原计划的2天缩减至1天。在这一前提下,又编制了一整套保障预案,明确每基杆塔驻守人员,细化落实预控措施。

截至目前,田湾核电送出重要通道已安全运行近5000天。为了让这一记录不断“刷新”,连云港供电公司始终以确保通道零故障为目标,持续聚焦识别、研判、处置“三大能力”提升,深化现场“站、舱、点”集群设施部署,并建立重要通道“视频流”监控体系,智能调用全要素处置资源,确保实现通道隐患管控闭环。

近年来,让电网安全运行压力明显增大的还有新能源强劲的发展势头。

大规模新能源的接入和消纳,时刻考验着电网的韧性。以赣榆地区为例,至今年9月分布式光伏用户已达3.28万户,总容量达98.34万千瓦。其中,位于赣榆西部的220千伏古槐变电站由于接入大量农村地区负荷,有时会出现线路反向负载率重超载现象。

“也就是说,光伏发电当地消纳不了,导致出现反向供电情况,甚至有时反向供电超过了古槐站的承载力。”连云港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王博介绍,针对这一问题,该公司组织发展、设备、配网、调度等专业,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并试点研发了一套程控系统。一旦跟踪监测到古槐站出现反向重超载,启动这个程控系统,就能将部分光伏发电上网电量转移至相邻的220千伏申城变电站,仅用数秒时间就能使古槐站负载率降至安全范围。

“一键”解决光伏发电并网重超载问题,毕竟只是点上的权宜之计,而不是系统性的一揽子方案。着眼新能源快速发展,连云港供电公司动态优化主网网架结构,已规划500千伏艾塘变电站扩建、500千伏沂阳输变电及220千伏方洋、瑞和、和善、东部沿海电网加强等工程,同时持续优化配网网架。

“和气一号” 岸电探索 电拖船队

向绿而行一直在行动

石化,是连云港的支柱产业。去年全市石化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盛虹石化、卫星化学和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形成三大龙头产业集群。昔日滩涂盐碱地上,一个规模达万亿级的石化产业集群正拔地而起。

对于这些石化企业来说,蒸汽是其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热源和动力源。保障蒸汽稳定供应与清洁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下,有无优选方案?连云港给出了一个肯定答案。

8月19日,江苏徐圩一期工程获国务院核准。该项目是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的核能综合利用项目,预计2025年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投产后每年可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供应工业蒸汽3250万吨。

实际上,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已经用上了核能供汽。

从高空俯瞰,在田湾核电站和徐圩新区之间,一条23.36千米长的“银龙”横卧其间。在它的“肚子”里,由核能生产出的蒸汽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石化产业基地。这就是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

今年6月19日,“和气一号”投运。截至10月1日,“和气一号”已安全稳定供汽100万吨。不仅如此,蒸汽的初始设计温度为248℃,实际输出261℃。向上攀升13℃,代表着供应的蒸汽品质更高。

港口,是连云港的另一个特点。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的探索也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10年10月,连云港港就联合连云港供电公司建成全国首套高压船用岸电系统,改变了以往靠港船舶只能用柴油发电机等辅机发电的历史。截至目前,连云港港口已建成高压岸电系统16套,累计完成接电约1800次,累计向各类船舶输送电能超10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000多吨。

连云港港还自主建造了国内首艘纯电动拖轮“云港电拖一号”和升级版“云港电拖二号”。

有着水上“大力士”之称的拖轮,主要用于在港口水域协助大型船舶进出港和靠离码头作业。“云港电拖二号”电池容量达7224千瓦时,是目前全球马力最大的纯电动拖轮,拖力大于65吨,能够达到5400马力常规拖轮使用效果。

“年内港区纯电拖轮将增至4艘,全国首支纯电拖轮船队将再次‘扩编’。”据连云港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纯电动拖轮充电需求,该公司在港口建设了总容量为6930千伏安的配套高压岸电系统,并采用类似手机的快充模式。以“云港电拖二号”为例,不到3小时就可以充满电,满足其连续12至14小时作业的需求。

连云港推动能源消费侧节能降碳的探索实践,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

——今年7月,连云港供电公司在东海县青松岭旅游度假区,建成全省首个“光储充+双蓄能”应用场景,并运用数字化用能管理系统,有效提升景区智慧化用能水平。

——今年8月,连云港港至国信新海发电公司绿电交通示范线路启用,一期投用30辆换电重卡,承接每年150万吨的煤炭运输任务。每辆换电重卡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2.3万升,节省综合能耗成本约10%~20%。

——连云港供电公司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全省首个能效诊断补贴政策,明确给予提供能效诊断服务的企业最高2万元的补贴。全市160户公共机构和60户工业企业的能效诊断工作将于10月底完成,以此指导企业提高能效水平,并打造水泥、石英等重点用能行业的能效诊断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