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千伏线路负荷转移完成,电压合格。”10月10日,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大厅内,调度员董淑海利用全停全转系统,在110千伏盐浦变电站全停演练中,将站内配网负荷全部进行了转移。整个操作仅用时5分钟,而以往类似的操作需要1小时以上。不仅如此,连云港供电公司还在国内率先实现全停全转前的电压质量精准预测与主动管控。 所谓“变电站全停全转”,是指变电站因检修、故障需暂停运行时,通过科学调度将站内所有负荷快速转移至其他变电站,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的操作。据连云港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王博介绍,当前,变电站全停全转的理论方案生成已较为成熟,但从理论迈向实操进程较为缓慢,主要因为电压管控始终是难以突破的短板。 王博解释了短板存在的原因。此前,受配网供电路径长短、光伏发电出力波动、用电负荷动态变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影响,电压是否合格只能在负荷转移完成后“凭结果判定”。一旦出现低电压或过电压问题,往往只能紧急调整、事后补救,既打乱供电节奏,也增加电网运行风险。 当前,连云港地区低压分布式光伏用户数已突破11万户、总装机容量超400万千瓦,这导致部分变电站配电线路重载、负荷波动频繁。为有效应对光伏接入带来的变化,提升变电站全停全转的效率与精度,守住可靠供电的底线,今年4月起,连云港供电公司打出了一套“模数贯通+电压推演+控制协同”的创新组合拳。 数据是辅助决策的关键支撑。连云港供电公司通过图数据库技术,进行主配网一体化建模,从而实现“模数贯通”。在此基础上,全停全转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数据分析,生成负荷转移方案。 随后,调度人员将负荷转移方案推送至连云港供电公司自主构建的计算推演平台。这个平台能够结合供电路径、潮流等核心数据,完成电压计算推演,并据此对方案开展动态优化调整,从而确保负荷转移全程电压稳定保持在合格范围内,彻底告别“事后补救”的传统模式。 连云港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配网调控专责郭左说:“过去,变电站全停全转时,人工核对设备参数、拓扑关系等就得一个多小时。如今,系统仅需两分钟即可生成负荷转移方案,并且能够提前研判是否会出现供电路径过长造成的低电压或者光伏发电反送造成的过电压等问题。” 在操作层面,连云港供电公司基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创新开发了可延伸至主变低压侧开关的“主配网开关协同控制”功能,实现跨系统的“一键顺控”,并能够自动校验操作的安全性。演练中,依托这个功能,对单条10千伏线路开展负荷转移,操作时间从以往的2分钟压缩到了30秒。 为了将“模数贯通+电压推演+控制协同”这套组合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供电保障能力,连云港供电公司按照“先乡村后城区,先低负荷后高负荷,先低压后高压”的思路,推进全市146座变电站全停全转实操演练,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调度、运维等环节的快速响应水平。 据统计,截至目前,连云港供电公司已累计完成99座变电站的全停全转演练,覆盖占比达67.81%,演练总数、占比均居全省首位。其中,83座变电站的负荷转移用时少于15分钟,方案准确率达100%、电压合格率超98%、开关遥控成功率达98%。 此外,针对站间联络不足等35处网架问题,连云港供电公司已制定了相应改造计划,21项网架补强工程计划在迎峰度冬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