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迎峰度夏 保电有我

发布日期: 2024-09-26

  今年夏季,高温大负荷来得早、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自然灾害频发重发,防汛抢险压力大;风光出力波动,全网平衡难度加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强化全网统筹,凝聚保供合力,全力打赢了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攻坚战,充分展现了国家电网“大国重器”“顶梁柱”责任担当。广大电网员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有力有效应对高温、洪水、台风等极端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用心血和汗水牢牢守住了大电网安全生命线,保障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千方百计凝聚电力保供合力

  度夏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7月,华北、华东、华中同热,国家电网经营区整体及4个区域电网、17个省级电网负荷均创新高。8月,华东、华中、西南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川渝等地遭遇极端灾害性高温天气,西南电网最大负荷突破1亿千瓦。

  公司超前谋划、系统部署,于5月27日召开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暨防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电力保供28项工作要点和防汛22项重点措施,强调坚持系统思维,要立足当前做好迎峰度夏保供电,也要着眼长远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今夏高温大负荷的形势下,加快建设的新型电力系统发挥积极作用。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1~8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0%,其中太阳能、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48.8%、19.9%。公司做好新增装机电源并网服务,“火、水、风、光、储”能发尽发,支撑电力保供。

  超高压、特高压输电大通道跨区跨省送电,在更大范围平衡电力供需。今年,公司电网投资首次超过600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增投资主要用于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加强县域电网与大电网联系、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年初以来,153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和一批主网架补强重大项目投运,各级电网协同发展,供电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电网经营区的“19交16直”特高压网络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支撑全网保供。

  西北电网全部7条特高压直流通道均在高峰时段按中长期限额满功率送电;7月4日,闽粤联网工程首次实现广东与福建双向满功率送电;7月1日,浙江、安徽开启迎峰度夏电力互济,利用省间用电负荷特性差异互置电力……一条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能源大动脉大范围送电,实现电力余缺互济、精准错峰。

  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的快速发展也提升了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今年,重庆蟠龙、福建厦门、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河北丰宁、辽宁清原等抽水蓄能电站的一批机组投产发电,进一步增强电网安全韧性。

  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短时最大顶峰能力超3000万千瓦,累计调用容量为目前全球最高。7月24日,在全网用电负荷达峰时,华中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值班调度员下达指令,几十秒内,华中全网新型储能集中放电,最大顶峰电力达475万千瓦。

  “七下八上”度夏关键期,国家电网最大跨区输送电力达1.42亿千瓦,跨区中长期市场达成最大交易电力1.54亿千瓦,水电最大出力达1.82亿千瓦,多项数据刷新纪录,电网运行平稳。

全力保障民生用电生产用电

  今年我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叠加高温,全国用电需求较快增长。1~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9%。夏收夏种农事繁忙,制造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暑期文旅市场热度攀升,充换电站迎来大批自驾游车主……各行各业在可靠电力的支撑下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护航农业生产,在豫北平原5.6万亩国家高标准农田,供电员工深入田间地头,为智慧田间管理提供优质供电,助力秋粮丰收;优化工业用能,在江苏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供电公司为生产企业打造能效管理系统,保障企业达产满产,助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助力文旅红火,山西晋城古刹游人如织,供电公司量身定制安全供电方案,守护古建、服务游客。

  8月以来,重庆遭遇接连晴热高温天气,5个站点高温日数达50天,多个站点高温日数排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拉动用电负荷激增。各类电源能发尽发、跨区通道用尽用满。公司从湖北、湖南、安徽、河南调用50台移动电源车驰援山城,持续14天优先为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提供应急电源。

  走进浙江杭州钱江制冷压缩机集团有限公司,凌晨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每3.5秒就有一台冰箱压缩机从全自动生产线下线。“我们将大功率生产工序移至谷电时段,避峰生产,省下了一大笔资金。”该集团设备部副部长叶顺宝说。

  工业、居民等分散负荷资源就像“沙”,通过虚拟电厂“聚沙成塔”,灵活响应电网互动需求,助力电力供需平衡,并从中获取收益激励。从政策驱动到市场引导,需求侧响应已成为电网度夏的重要抓手。

  8月7日,上海完成最大规模虚拟电厂快速削峰能力验证,最大响应负荷突破历史纪录,达70.43万千瓦,相当于没有增加一寸土地、多消耗一吨煤炭,就新增了一台大型火电机组。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加快,负荷侧资源池进一步扩容,新型储能、充电桩加入其中。在安徽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屋顶光伏板、地面储能设备在低谷电价或光伏大发时储电,在高峰电价时放电,投运以来已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超100万元。

  迎峰度夏期间,国网车网技术公司依托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撑安徽、湖北、重庆等地开展充电负荷调控演练,覆盖充电站4000余座、充电桩2万余个,单省单次最大削峰负荷超2.5万千瓦。

  负荷管理更精细,需求响应更柔性,参与用户更无感,各类离散资源“快上快下”,为电网度夏添一份从容。

  炎炎酷暑,每一千瓦时电都来之不易。公司深入开展节约用电专项活动,“网上国网”APP上线迎峰度夏居民“e起节电”活动,国网山东电力组织客户错峰检修,国网江苏电力发起智能空调主动节电活动,呼吁全社会合理用能。

筑牢防汛抢险铜墙铁壁

  7月以来,特别是“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暴雨洪水南北齐发、频发重发,全国超警河流较常年同期偏多120%;“格美”“派比安”双台风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风雨影响大;9月中旬,台风“贝碧嘉”“普拉桑”连击长三角……频发的自然灾害考验着电网的应对能力。

  公司坚决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做好防汛责任、前置防范、运维保障、值班值守,从“防、减、救”全链条发力,筑起防汛抗洪的坚固防线。

  防汛抗洪保电,关键在“防”。公司着手于早、立足于快,打有准备之仗。从举行防汛抢险保供电应急演练,到召开防汛防台工作会商会,公司提前安排部署防汛重点工作,检验应急能力,为防灾减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防”得早,还要“防”得准。电力气象预报是防汛抗洪救灾的第一道防线。公司提高预报预警精度,增强对极端灾害的预见性。

  台风“格美”登陆前,国网台风中心每日4次发布台风预测、中国电科院数值中心每日2次发布暴雨预测,指导各地供电企业抓住“窗口期”强化资源前置。“格美”影响期间,国网福建电力依靠企业级气象数据服务中心精细监测分析灾害情况,快速开展抢修,在“格美”正面袭击的情况下,24小时内全部恢复受影响客户的供电。

  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是电网持续强身的成果。6月底前,公司完成去年蓄滞洪区受灾设备设施重建改造,同时落实电网防汛防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聚焦灾害易发区域,逐站逐线开展评估补强,提高灾害设防标准,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

  进入主汛期以来,从长江、黄淮到松辽流域,防洪排涝压力不减,强降雨险情不断。灾害发生后,物资、人员迅速配齐,支援团队紧急驰援。在防汛大堤上,在临时安置点里,在线路抢修现场……广大电网员工全力做到“水退、路通、人进、电来”。

  第一时间保障抢险救灾用电。7月5日,湖南省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险情。国网湖南电力调集8台系留式无人机,168名抢修人员紧急出动,在溃口所在段的大堤上架起19.2千米线路,照亮抢险现场。

  争分夺秒点亮城市“生命线”。9月16日7时30分,最强台风“贝碧嘉”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登陆。疾风骤雨中,国网上海电力加强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抢修复电,优先保障城市运行“生命线”和居民供电,台风登陆当日受影响线路全部送电。

  大型水库发挥防洪关键作用。7月27日8时、28日20时,松花江吉林段两场编号洪水接踵而至。丰满水库提前预留库容,将最大入库流量11400立方米每秒削减至最大出库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让洪峰入库、完成下游支流错峰任务,拦蓄洪水29亿立方米。

  高效物资调配响应应急需求。依托国网绿色现代数智供应链,公司高效开展物资需求寻源、匹配,采取增派车辆、增加运输频次、水陆联运、直升机空投等多种手段,保障迎峰度夏电力应急物资供应。

  科技手段助力救灾更智慧。国网辽宁电力联合国网空间技术公司通过“空天地”一体化巡检,快速普查灾情,助力辽宁主网快速复电;国网河北电力应用集视频监测、气象预警预报、应急抢险指挥于一体的防汛“智慧大脑”,及时掌握现场状况及受灾设备信息,精准开展抢修;国网冀北电力出动智能巡检机器狗、智能无人机等辅助开展雨中特巡,保障城市电力供应平稳。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公司各单位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鲜红的党旗在防汛抢险救灾现场高高飘扬。

  “哪里有需要,就顶在哪里!”这是湖南湘潭县涓水堤防决口处,国家电网湖南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铮铮誓言。“不要停!大家再加把劲,早一分钟恢复供电,受灾群众就能早一分钟安心。”这是四川汉源县马烈乡泥石流电力抢修现场,党员服务队队员全力复电的坚定决心。“您放心,我们争分夺秒,尽快把发电机送进去。”这是辽宁建昌县无法通电的村镇外,党员突击队队员作出的郑重承诺。

  在一次次大战大考中,公司应急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科技装备水平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国家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成为人民群众在危难时刻的坚强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