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何成,国网新疆电科院能源技术研究所材料技术室无损检测专责,正高级工程师。从事输变电设备材料检测工作30年,完成新疆地区2000余个新建电网工程百万台(件)设备材料抽检,分析解决电力设备材料失效故障近千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授权专利60项,编制国际及国家技术标准12项。曾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网工匠等荣誉称号。 “小专业也有大作为。”这是何成最常说的一句话。30年来,他专注于电网材料检测,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电力材料领域的“领头羊”;他用脚步丈量“疆电外送”通道输电线路,行程超300万公里,用匠心破解极端环境下的材料难题,用“一辈子干成一件事”的执着守护电网安全。 创新研发新型金具 1995年,何成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材料专业毕业,成为国网新疆电科院一名材料无损检测专责。何成决心要把这门技术学精学透:“材料专业对电网来说,就像一栋大楼的地基,是安全基础。”他坚持扎根一线,在实践中逐渐摸清了电力材料的“脾气”,为日后的科研攻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750千伏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输电工程投运。这项工程途经多个风区,持续强风导致本应使用30年的金具仅半年就磨损了近一半,严重威胁电网安全。面对国内无相关标准和经验的困境,何成和团队跑遍东疆所有风区,收集了上百件磨损金具样品,成功找出了这批金具在结构上的不足,并优化出新型金具。经过30多个日夜、近300万次的磨损试验,证明新型金具耐磨性提升5倍以上。2012年4月,10345套新型金具投用,至今无明显磨损,每年为企业节省近千万元更换成本。 “新疆的极端环境不是限制,反而是创新的磨刀石。”何成说。电网一线就是何成的课堂:阿拉山口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冬,他趴在覆冰的铁塔基座前拆下被冻僵的螺栓;塔克拉玛干的沙暴天,他用身体压住被风掀翻的图纸,在肆虐的风沙里记录参数。就这样,他一步步攒下满脑子专业知识,逐渐摸清了电力材料的“脾气”。2020年,何成团队研发引流线风振监测装置,为设备损伤防治提供依据;2022年,何成牵头打造国内首套金具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检测效率提升5倍;2024年,何成跨界“取经”,将机械制造的“表面激光强化技术”、高铁行业的“粉末渗锌强化技术”等应用到金具制造中,实现了降本增效。 于细微处精准诊断 “电网材料不会说话,但裂纹、锈蚀都是隐患的‘求救信号’。”何成常对徒弟说。30年深耕,他练就了一双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多次在关键时刻精准破局。 2022年2月,某国外知名品牌GIS设备监测装置突发六氟化硫泄漏。故障分析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是结构设计或安装工艺问题所致,何成却盯着密封橡胶反复观察后说:“新疆冬季低温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是橡胶不耐寒导致的泄漏。”后来国家权威机构的鉴定结果印证了他的判断,国外厂家代表对这位中国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2023年3月,某特高压换流站避雷针法兰螺栓脱落。何成拿到脱落螺栓,仅看了一眼断口就判断:“是长期风振导致的疲劳开裂,其他螺栓肯定也有问题!”他连夜带队赶往现场,发现底层法兰螺栓均有裂纹,及时消除了隐患。 同年4月,某新建线路投运在即,却出现防振锤掉落情况。何成先用肉眼观察钢绞线断口,初步判断是原材料问题,再用显微镜、扫描电镜细查,发现直径1.5毫米的钢绞线中,藏着0.1毫米的原始裂纹。在他的建议下,施工单位及时更换该批次防振锤,避免了经济损失。 团队攻关培育人才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守护好整个电网。”何成说。如今,他的徒弟遍布天山南北电网站点。 2019年,“何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挂牌,他积极推行“师带徒”模式,为青年员工授业解惑,致力培养更多设备材料检测专业人才。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培养出“天山英才”1人、行业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3人、高级职称人才5人。 何成还牵头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联盟,联合电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关。团队探索的“新疆特殊气象环境下输电线路故障防治技术”,解决了大风区风偏、天山地区覆冰跳闸难题;研发的“铁塔紧固件松动在线监测装置”,填补了行业监测空白;研发的“汽轮机叶根检测装置”,提升发电企业设备检测水平。 30年来,何成始终不忘初心,用专业守护电网安全,用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更用坚守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