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甲辰龙年正月初七,江苏南京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村口,一名村民手拿红珠,引着一条由数百人手抬肩扛、长约百米、白底红纹的大龙游走舞动。数十名盛装打扮的孩子手举祥云围着大龙蹦跳,四周还有人挥舞旗帜、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白色大龙从村子里穿过,家家户户开门迎接,在门前点燃爆竹。喜庆氛围洋溢在村头巷尾。 这份浓浓的年味来自有“江南第一大龙”之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骆山大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舞龙祈雨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舞逐渐变为民间喜庆节令场合的大众文娱活动,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骆山大龙便是龙舞的一种,距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出身于骆山村的进士杨培庵在庙中避雨,遇到了一条小白龙。他见龙尾已断,心生怜悯,便将小白龙带回家乡救治。为报救命之恩,小白龙行云播雨,造福骆山百姓。从此,骆山村便有了新春舞龙的习俗。 骆山大龙仿照传说中的小白龙扎制,龙尾光秃,与众不同。龙头高2.3米、宽2.2米,龙身共24节,长约百米。龙头上扎有刘备、关羽、张飞、杨宗保、穆桂英等108个人物。除了扎制龙头、龙身、龙尾,制作龙旗、彩旗、云板和彩绣等也是龙舞前必不可少的准备环节。其中,云板共66面,用竹篾扎制轮廓,以蜡光纸、金纸及各色彩纸糊制,上面绘有云形图案。彩绣分为制作头饰、绣衣及绣花等。 骆山大龙主要由跳珠、跳龙、跳云三部分组成。掌珠人手持火红“龙珠”,在前方引导大龙前行即为跳珠。大龙在掌珠人的引导下跳跃起伏,即为跳龙。跳云的主力是8至12岁的男童。他们身着彩衣、头戴彩帽、脚踩绣鞋、手持云板,在龙身四周的空场上表演。 为了让大龙看着更漂亮,村里人还会在扎制的龙骨上预留插蜡孔,插入点燃的蜡烛。舞龙时,蜡烛容易被风吹灭,如果插蜡烛的接口松了,烛火还容易烧坏龙身。因此,舞龙时会有经验丰富的村民专门负责换蜡烛。此外,还要有人举着灯笼、旗子,有人燃放鞭炮、吹奏唢呐,带动现场气氛。 组织一次舞龙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过去骆山村穷,数十年才能舞一回龙,舞龙活动一度中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子逐渐富裕起来。1983年,骆山村重新组织了舞龙队伍,骆山大龙得以“重翔天际”。 骆山村村民、溧水区供电公司和凤供电所员工杨昭胜参与了那年的舞龙:“那时我还是小孩,在旁边跳云,全村热热闹闹地过年,特别开心。”他依稀记得,舞龙的夜晚,村里没有路灯,大家就举着火把照明。龙身中的烛火、村民们手中的火把映亮了所有人的笑容…… 1992年,杨昭胜入职和凤供电所,变为“守龙”的电力人。“村子里舞龙,我就走到龙的前面,用绝缘工具把进户线挑高,不然龙身很可能剐断电线。”杨昭胜回忆。 2000年后,骆山村实施农网改造,村子的电线杆从木头杆变成水泥杆,进户线换成了绝缘性更好、更粗的铜芯线。各家房子越盖越高,进户线安装位置随之上移,舞龙再也不会碰到进户线了。后来,龙身子里的蜡烛也变为电灯泡。安全隐患少了,但杨昭胜与同事们的保电工作一如既往。 大龙的“蜡烛变灯泡”,还多亏了杨昭胜。一次,他与同事在开展安全用电检查时,刚好碰上骆山村村民杨白海去买蜡烛,为春节舞龙做准备。常年跟电打交道的杨昭胜提议:“买蜡烛不如买电灯泡,灯泡比蜡烛亮多了。舞龙前给灯泡充满电,插在龙身里,既不用担心它灭掉,还没有火灾隐患。” 第二天,杨昭胜就和几名同事赶到村里专门安置骆山大龙的龙王庙中。他们找来和插蜡孔一般粗细的竹条,先用细绳将灯泡固定在竹条上,再像插蜡烛一样将绑有灯泡的竹条依次插进龙头、龙身和龙尾的插蜡孔内。开关一开,数十只灯泡发出明亮的光,将整条大龙照得纤毫毕现…… 骆山大龙的“升级”,让杨白海等舞了数十年龙的老人忍不住夸赞:“大龙装上电灯泡,方便又安全,我们舞龙都舞得更带劲儿了。虽说是前人传下来的老手艺,但新时代也要有新变化!” 2月16日,这场热闹的舞龙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漫天烟火下,一节节龙身亮起的灯光与村民们家中的灯交相辉映。 如今,春节到骆山看龙已经成了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骆山大龙也在新的一年继续舞动,传递着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祝福。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我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间舞蹈种类之一。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骆山大龙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年终岁末,家家为孩子赶制绣衣,户户出人出钱参与舞龙。全村忙着扎龙、糊灯笼、刺绣、排练,气氛热烈,情绪高昂。舞龙活动一般从头年的腊月二十四开始,至来年正月十八结束。骆山村邻近石臼湖,冬季为枯水季节,宽阔的湖滩就成了舞龙的最好场所。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骆山大龙与其他地区的舞龙活动不同的特色。一是龙身巨大,长近百米,每节龙身长2.8米,一共24节,号称“江南第一大龙”,龙虽大却没有龙尾。二是表演环节较多,分工明确,舞起来蜿蜒曲折、上下起伏。三是参与者众多,表演者达到500人,分别承担掌旗、掌灯、吹喇叭、舞龙、跳珠、跳云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