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换绝缘子串之前,务必检查金具连接是否稳固、销钉是否完好……”12月13日,在寒风凛冽的大胜关北塔实训基地操场上,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输电运检标杆班组班长徐志华围绕耐张单片绝缘子更换工作进行提点后,两名身着厚厚冬季工装、佩戴全套安全绳的青年员工,就灵活地攀爬上实训塔。 为落实设备运检核心业务自主实施要求,南京供电公司于今年1月正式成立输电运检标杆班组。这个团队平均年龄27岁,包括6名新进职工、5名95后青年职工,以及经验丰富的班长徐志华。他们肩负着输电线路数智化巡检、运维管理、检修作业以及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重职责。 班组通过实战训练、综合培养以及以老带新等创新举措,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内在动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班组核心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能力是锻炼出来的” 将生产一线作为“练兵场” 11月20日,输电运检标杆班组对500千伏盱眙秋藤线新建250—251号塔进行了走线验收。 这条线路起自特高压盱眙变电站,止于南京500千伏秋藤变电站,投运后将显著提升徐宿淮地区的北电南送能力,为电力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次实战练兵中,输电运检标杆班组的青年职工全程参与,自主完成了现场踏勘、方案编制、场地布置以及现场验收等工作。验收当日,班组成员按照事先分配的工作角色,在现场负责人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顺利完成了走线验收任务。 从成立之初面临核心业务无法自主实施的困境,到如今能够在秋检工作中验收重要项目,这一转变充分展现了输电运检标杆班组在提升队伍核心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今年1月以来,该班组秉承“能力是锻炼出来”的理念,将生产一线作为践行理论的“练兵场”,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迅速提升班组成员的核心业务自主实施能力。 徐志华介绍,过去,青工几乎没有机会参与上塔实战,只在考试考证前才会到实训基地练习。标杆班组成立后,大家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线路走线验收、瓷瓶绝缘电阻测量、耐张绝缘子更换等高难度作业。 5月13日,班组6名青工相互配合,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110千伏龙潭2号线三江口支线40米高塔上共计6串复合绝缘子的自主更换工作。这也是省内首次实现整串绝缘子更换核心业务的自主实施。 今年,输电运检标杆班组共开展重要检修项目6项,对90多基杆塔进行了红外测温、接地电阻测量、交跨距离测量以及无人机自主巡检等线路运维作业。他们在实战中迅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了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多维度塑造员工技能 用才干点亮“技能树” 在坚持核心业务能力回归的同时,输电运检标杆班组还注重培养职工的“一专多能”复合能力。今年2月,该班组提出了综合技能“技能树”的概念,多维度评估员工技能水平。 什么叫“技能树”?徐志华说:“我们将工作技能比作树干延伸出的树枝和枝丫。首先,将技能划分为运维技能、检修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技术等四大类,再细化为14项技能,并最终细化为61项具体技能。根据‘技能树’整理出能力情况表,直观展示职工已掌握、正在掌握和尚未掌握的技能,并动态跟进职工能力的发展情况。” 能力情况表是一份实时更新的在线文档,每当职工达成某些条件,如完成一定数量的项目、获得高级证书或技师资格等,班组就会对该项技能进行标黄处理,即“点亮”该技能。当所有细化技能都被“点亮”后,对应的综合能力也会被标为黄色,表示该职工已掌握此项综合能力。 7月22日,在南京西环网220千伏热胜线的保电特巡中,输电运检标杆班组职工汤健利用无人机完成了全线15基塔的自主巡检,用时不到20分钟。入职仅两年的他,已经成为班组中无人机巡视工作的行家里手。他说:“入职后,我比较早学会了用无人机检查线路缺陷隐患,觉得无人机巡检能力已经比较完备。而有了‘技能树’后才发现,我在‘无人机巡视’技能下只‘点亮’了精益巡检和航迹规划技能,却不具备三维扫描的技能,这让我有意识地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今年6月初,汤健报名参加了国网江苏电力2024年设备运检全业务核心班组技能练兵比武(输电无人机项目),进行了激光点云、航迹规划等三维扫描技术的学习。1个月后,他终于“点亮”了三维扫描技能。 目前,除徐志华外,班组已有两位职工分别“点亮”了1项综合能力,全班共点亮了11项细化技能。其中,集中监控、立体巡检、网格处置等3项细化技能已被全部“点亮”。 “师带徒”共进步 在QC小组里让创新活力奔涌 “可视化设备识别判断隐患是不是只需要几秒钟?”2月4日,在武永泉专家创新工作室,输电运检标杆班组职工江宗毅正向他的师父武永泉请教关于他们今年主创的QC课题——《输电线路通道隐患分布式告警装置的研制》的相关问题。 在QC小组中,青年职工虽然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但往往缺乏现场经验。为此,南京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充分发挥“师带徒”的青工培养机制,组织部门专家指导青年职工参与QC、科技项目以及群创等创新项目,这大大激发了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职工的创新活力。 今年1月,江宗毅拜输电运检中心四级专家武永泉为师,加入其QC小组团队,共同攻关“分布式告警装置的研制”课题,探索将线路保护区危急隐患告警处置时间压缩至20分钟以内的方法。 武永泉扎根输电运检管理专业17年,在研究无人机运维等输电智慧运检新方向有着丰富经验。武永泉认为现有人工去现场处置隐患的方法太耽误时间了,可以在可视化设备分析识别隐患后,控制现场的声光告警装置驱离隐患。“他对其中的流程和逻辑都非常清楚,全都教给了我。”江宗毅提到师父,称赞有加。 研究中,武永泉作为整个课题的总指导人,把控装置研发的整体思路。江宗毅作为课题的总执行人,从前期调研准备、进行试验测试、提出改进思路、组织小组讨论、协调技术资源、撰写报告文本到最后的课题呈现都积极参与其中。 历时近一年时间,他们终于实现了2分钟内隐患告警的既定目标。7月2日,该课题入选2024年江苏省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一等成果,并被推选参加《中国质量》杂志社QC交流活动。如今,该成果已在南京供电公司的10余处垂钓隐患点试点应用,实现了告警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