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春耕好时节,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三圩村麦田里一片翠绿,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国网江苏南通供电公司派驻三圩村“第一书记”周晟华每天经过麦田,总要拿手机拍下这片土地的细微变化。手机里的一张张照片,也承载着他的一腔真情。 自去年6月担任三圩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挥出强党建、夯基础、惠民生“三板斧”,一路披荆斩棘,“驻”进村民心坎里。 党建先行 与村两委会同频共振 因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加之农业产业水平滞后,多年来三圩村村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周晟华走村入户调研后,把建强基层党组织放在驻村帮扶的首位,通过规范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与“主题党日”制度,推动支部工作严起来、活起来。他还创新打造实景党课,带领村党员至南通供电参观政治生活馆,赋予党员“沉浸式”学习体验。 去年9月,台风“普拉桑”来袭。三圩村紧邻长江堤岸,台风随时可能会对村子造成严重影响。周晟华连夜召集村两委会成立党员突击队,带领志愿者24小时轮班巡堤。“堤在,家就在。我是第一书记,必须站在前面!”排查隐患、救援前置、物资保障……那三天,他直接睡在江堤,时刻观察风雨情况。 周晟华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都被村两委会和村民看在眼里,不知不觉中,他与村民的距离近了,村两委班子更是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村里大事小事都会拉上他一起参与。 精准施策 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三圩村的经济一直是短板。怎么扭转三圩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局面,是周晟华驻村以来的心病。 周晟华想到了光伏发电,在他的努力下,三圩村已有56户村民家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合计装机容量765.45千瓦。村民龚大姐家屋顶装上光伏板后,不仅让家庭用电实现全额抵扣,更通过余电上网形成“阳光存折”,实现年稳定增收逾2000元。龚大姐现在逢人便夸:“周书记带来的不仅是电,更是致富的希望!”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村里底子薄,走销售农副产品的路子显然也行不通。那能否通过采购转售的方式为村集体增收?得到村两委会支持后,周晟华积极联系南通供电“爱心助农”项目。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三圩村的玉米、芋头等4类农产品已被提交到供电公司企业扶贫清单,预计每年能销售3万余斤、为村集体创收3万余元。 周晟华还因地制宜,通过租赁的方式,盘活村集体沉睡的资产。他依托紧邻村南部待开发的“新绿博园”和“沿江渔场”项目,引入银波农庄、金牛寨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发展民宿餐饮、户外拓展、采摘垂钓等新型业态。三圩村闲置土地逐步实现从“闲置”到“管理”再到“经营”的转变。 三圩村的下一步,周晟华每天都精心计划着:投资建设“强村充电站”、打造“全电民宿”、建成“生态负碳村”……对于三圩村的发展,周晟华信心满满。 生态宜居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要“宜居宜业”,基础设施不能拖后腿。三圩村主干道上的路灯年久失修,但因为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解决了路灯问题,周晟华又聚焦到自己最擅长的业务——电。针对光伏安装接入的变压器容量偏小这一问题,周晟华与村两委班子进行多次研究,并向南通供电进行了汇报。很快,43.19万元的资金被投入到农网改造中,三圩村新增变压器1台,升级改造变压器1台,改造低压线路5千米。 在周晟华的努力下,三圩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前些天,作为挂帮单位,南通供电又给三圩村捐赠了一批办公家具。“有了这批家具,我们可以改善办公环境,还可以利用起来,搭建我们的村口情报站……”周晟华着手筹划着。
丰富多样的党建活动让党组织活力大增,慢慢地,村两委会班子思想统一了,工作也充满了干劲。
为此,周晟华多方奔走想办法。通过对国家农业相关政策的了解,他了解到“一事一议”这项地方财政政策,通过和村两委会协商沟通,决定以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上报项目。期间更是通过沟通和协调,得到市财政和海门街道的大力支持。这样为老百姓修路灯和修道路的资金就落实了。资金到位之前,他又带领党员志愿者们亲自动手,检查修复路灯老线路,让老路灯在新路灯建设完成之前,持续稳定地继续为老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