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微拂,芦叶沙沙,似八十年前新四军穿行的足音轻响。这片曾孕育革命火种的芦荡,如今已在电流的脉动中,蜕变成白墙黛瓦错落、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样板。 近年来,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以“红色传承、绿色赋能”为指引,用可靠电力保障与暖心服务,点亮村庄宜居底色、产业亮色与文化暖色,让“烽火坚守”与“新时代光明守护”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火种扎根:电亮宜居新家园 “以前电线像蜘蛛网,现在抬头是蓝天,住着比城里还惬意!”芦荡村黄桥宅基老村民孙福林,望着门前新路灯与清爽街巷感慨。80年前,新四军在此播下“为民守土”火种,如今已扎根民生服务。 2022年3月,常熟启动“千村美居”工程,芦荡村将黄桥、章基宅基列为首批试点,推进“组团式建房”。 改造初期,黄桥宅基12户村民翻建农房时,8根电线杆挡在规划路中央。迁改需临时停电,会影响屋面浇灌进度。国家电网江苏电力(沙家浜)共产党员服务队连夜攻坚,3天完成150米临时电缆敷设、迁移8根电杆、新架0.3公里导线,既保工期又推进规划。 贴心服务贯穿改造全程。针对集中居住区电缆容量不足,供电公司联合村委会摸排200多户用电需求,将87个架空线路表箱改为集中落地式。施工均提前约定时间,避开生活高峰,保障村民用电安全满意。 截至目前,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累计投入百万元,完成5个自然宅基电网改造,架设导线1.877公里,205户村民告别“用电难”。 此外,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还为新四军养伤处等革命旧址加装稳压电源,保障展陈设备运行;创新“春来电力茶馆”模式,组织党员服务队到“移动营业厅”驻点,帮老人缴费、讲用电安全,让红色场所兼具便民功能。 火种兴业:电助产业结硕果 烽火岁月中,新四军帮村民抢种抢收的“互助火种”未熄。如今,电力化作引擎,为芦荡产业振兴添力。江南水乡的自然条件为养殖业奠基,如今万亩高标准养殖基地崛起,年创产值超亿元,成乡村振兴重要支撑。 湖强农业是沙家浜大闸蟹养殖龙头,其422亩标准化基地的成长,是芦荡产业振兴的缩影。2022年秋,企业筹备品牌展厅时遇“用电瓶颈”:新增智能分拣机、暂存池温控系统等设备功率大,原有配变容量不足。“10月开馆,电力跟不上就白费功夫!”负责人李自强紧急求助。 供电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后建议架设专用变压器,随后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定制供电方案。数天后,新增的400千伏安变压器投运。“多亏及时增容,今年亩产预计提高30%!”李自强对巡检电工连连道谢。 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持续完善养殖区电网,从线路升级到设备增容,从常态巡检到应急保障,助力大闸蟹养殖向智慧化、规模化发展。针对养殖“靠天吃饭、用电保命”特点,公司创新“电力二十四节气表”,将服务与养殖周期适配。夏季高温期,联合气象局监测水温气压,提前特巡蟹塘线路;秋季销售旺季,“水上抢修队”带冲锋舟驻点,保障设备运行。 如今,芦荡村水产养殖面积从2010年的3000亩扩至8000亩,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破2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5.7万元,电力为红色土地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火种传情:电守红色基因魂 2023年,《常熟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片区规划》发布,片区依托“沙家浜”IP,以渔业为根基、文旅为纽带,构建“一带三心四组团”结构,打造“虞文化”与“渔产业”协同展示区。 为服务片区改造,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与芦荡村协作,构建“驻村台区经理为核心、供电所人员参与、公司指导重大事项”的驻村服务新模式,还搭建多区域协同机制,对接弱电企业与镇政府,扫清电力障碍。 片区建设中,芦荡村打造田园会客厅、大闸蟹交易市场等新业态。2024年田园会客厅改造时,草荡13号配变线路上6根12米电杆,既与景观相悖又存安全隐患。供电公司联合设计方多次勘察推演,将电杆升高至15米,拆除18根老旧电杆、增设3个电缆分支箱,把2462米架空线路改为地埋电缆;还为“芦荡学堂”改造拆除原草荡7号配变7根低压电杆,借草13号配变高压杆新架线路,让电力设施“隐身”。 2024年8月,“甲子回眸,致敬经典”京剧《沙家浜》定名60周年展览启幕。供电公司成立专项小组,6次勘察敲定保电方案,坚守一线保障供电。当经典唱段回荡,烽火岁月记忆被唤起。 从80年前36个伤病员养伤的草房,到如今灯火璀璨的文旅新村;从煤油灯照亮的秘密会议,到智能电网守护的幸福生活,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始终与芦荡村并肩。这片红色土地上,光明不仅点亮万家灯火,更映照乡村振兴图景——正如“春来茶馆”标语:“芦苇荡里的火种永不灭,新时代的光芒照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