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江”故事④】用心用智解难题

发布日期: 2022-07-25 信息来源: 省公司网站

 

6月12日,昆山市巴城镇傀儡湖两岸,草木葱郁,银线越空。在档距长达914米的两座铁塔之间,虞城至玉山500千伏线路跨湖而过。

“虽然施工难度更大,但避开了水源保护地,留住了水清岸绿。”作为属地协调总负责人,手持对讲机的胡宇航在湖岸盯守。

虞城至玉山500千伏线路全长36.432公里,是昆山境内唯一的白鹤滩入苏50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自2019年3月接手这项工程以来,从前期规划核准,到后期建设保障,胡宇航全程参与。

 

在沿线所有的跨越施工中,傀儡湖是最特殊的一处。这片6.73平方公里的湖域,是昆山城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属于一级生态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地。

“若走‘最短路线’,便要跨越水源保护区的南侧一角,势必影响周边环境。但昆山城区电网密集,想重新规划一条500千伏的电力通道,也不太可行。”早在立项之初,胡宇航便常到傀儡湖附近勘查,又主动请教环保专家,寻求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双赢的办法。

 

2019年5月,经过十余次现场踏勘,并和昆山市环保部门协商后,胡宇航与设计人员确定了最终方案:拆除水源保护区东南方向旧有的1基铁塔,并充分利用原500千伏输电通道,在傀儡湖东、西岸新建高达154.35米、157.35米的2座铁塔,同塔架设虞城至玉山4回输电线路。

今年6月2日,两岸铁塔组立完成后,跨湖施工进入最后的架线阶段。此前,在胡宇航和设计人员的提议下,塔身以钢管组合角钢作为主材,导线则采用高强度的钢芯铝合金绞线。“这不仅减小了线弧垂度,还能更好抵御台风等极端灾害天气,确保线路安全运行。”胡宇航说。

 

 

“挂接地棒,试验结束!”6月16日,在刘咏飞领衔指挥下,±800千伏虞城换流站550千伏GIS交流耐压及局放检测试验全部完成。从3月初进驻站内开始,为了这项关键试验,刘咏飞带领的团队已坚守现场108天。

刘咏飞介绍,这项俗称“打耐压”的试验,通过对550千伏GIS设备施加740千伏的电压并保持1分钟,观察其整体绝缘性能,排查潜在的绝缘缺陷隐患,是设备投运前最重要、最有效的试验项目之一。

 

虞城换流站GIS设备量是普通特高压站的3至4倍,分支母线总长接近25公里。一次试验从准备到完成,往往持续4个小时。为保证现场人员安全,试验需要等其他参建人员离场后进行。11时至13时的午休时间,往往成为刘咏飞准备试验的最佳时段。

耐压试验对安全距离要求较高,刘咏飞每天都会根据现场电气、土建等的施工进度,滚动更新试验计划,并在全站平面图上画出GIS试验带电范围和安全围栏范围,提前一天告知各参建单位。

 

“打耐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如果设备无法耐受740千伏电压而发生击穿放电,就要用“听诊器”来定位故障。传统的超声波定位装置,存在安装不便、信号干扰等缺点。在本次耐压试验启动前,刘咏飞带着团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智慧耳”电力声纹故障定位系统。

“通过架设在GIS各气室处的阵列式声学传感器,我们可以远程监测并诊断GIS击穿后的声学信号,不到10分钟即可定位到击穿放电点所在气室,及时通知设备厂家开盖检查处置。”刘咏飞介绍,新型定位系统的现场拆装效率较原来提高2倍,同时可有效排除干扰信号,极大提升了定位准确性。

整个试验期间,刘咏飞团队共计采用52种不同方式,对550千伏GIS设备开展了146次耐压考核。刘咏飞说,这也刷新了4年来,他连轴转“打耐压”的纪录。

 

 

2021年9月27日,±800千伏虞城(姑苏)换流站内,随着历时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全站的土建施工也进入了高峰期。对于负责虞城换流站政处工作的樊世通来说,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7个月前,在±800千伏虞城(姑苏)换流站500千伏构架位置,施工人员发现了一处疑似古墓。现场立即暂停施工,并设置了保护措施。

“这在我参与的工程中,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樊世通自2019年起开始从事工程建设政处协调工作,得知这个消息,他迅速上报当地文物主管部门。

一边是文物保护,一边是国家重点工程,二者如何权衡?樊世通和苏州市考古所、常熟市文物局反复沟通,寻求周全的解决办法。经过9次讨论会,各方最终决定,采用“文物挖掘分批验收”办法,除勘探到疑似文物的重点区域外,其余区域正常施工。

 

4月12日起,考古工作人员进驻虞城换流站。经过为期1个月的勘探,在500千伏GIL区和2处500千伏滤波器场地均发现疑似古墓,并于6月初开始考古发掘。除了发掘现场严加保护外,站内各处仍旧有序施工。

那些天,樊世通每天驻守现场,跟踪发掘、施工进度。在他与文物部门的沟通争取下,现场考古人员由30人增派至49人。在外围地带开挖等前期工作中,樊世通协同现场施工人员,尽可能为考古队提供设备、人力支持。

“按常规办法,要等所有文物挖掘结束,并通过一次性验收后才能继续施工,我们创造性采用分批验收的办法,既保护了文物,又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相比传统方法‘挤’出了约2个月的工期,两全其美。”樊世通说。

 

就在文物勘探、发掘进行的同时,5月,苏州境内11回白鹤滩入苏配套500千伏送出线路也陆续开工建设。这些配套工程的政处和属地保障重任,同样落在樊世通肩上。他随身携带的工作本上,记录着每一天的任务清单:办理合规性手续、完成塔基政处、推进林地审批手续、处理厂房拆迁事宜……每天都有至少20条任务需要他完成。

2021年“十一”假期前,虞城换流站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省、市文物专家验收。看着这些地下出土的文物,再看向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虞城站,樊世通感到,自己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之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