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驱车近两个半小时,十点出头记者终于抵达江苏上河-高邮500千伏线路增容改造项目部,但却扑了个空,三层楼的项目部里并没有这次采访的主人公——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输电施工第一分公司扬州片区负责人马昊的影子。 “马昊去勘查现场了。” 说话的是马昊师傅、省送变电输电一分公司总工程师马龙。“开工前要把所有的场地全部走一遍,把空中、地面、四周的环境全部拍下来,回来对着现场照片再优化施工方案。” 7月11号,江苏连日的阴雨终于暂止,放晴后的户外温度直逼40度,风吹到身上都是“热辣滚烫”。记者决定去现场找马昊,根据定位、驱车20分钟便找到了他,头戴红色安全帽的马昊站在绿色的农田里显得格外显眼。 因为长时间在户外暴晒,马昊的衬衫已经汗湿、黏在了后背上,安全帽檐下是一层细密的汗珠,手臂也被晒得微微发红,“你在看什么?”记者率先发问,马昊憨憨一笑:“我从北斗地图上看了下这次施工的实景图,比较复杂,处于河网地区,后期还要扬镇直流二期共用通道,停电改造也是要环环相扣,我先来摸清楚所有周边环境。” 记者决定陪着马昊一起把剩下几基塔的现场勘查完。在闲聊中,记者得知,上河-高邮500千伏线路增容改造工程是江苏省内路径最长交直流同塔改造工程,完工后将满足连云港核电叠加苏北大规模新能源外送的需求,缓解苏中通道送电压力。 但施工环节复杂,遍布河网、高速、高铁,虽然今年3月份已经开展了线路勘测,但较此前很多塔位已经从麦田变成了水稻田,施工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马昊决定把所有的现场都走一遭,“这样施工队操作起来就和现场情况完全一致,整个工程也能按期推进。”这个习惯早已成为马昊的“肌肉记忆”...... “我工作8年,一共参建了9个‘大工程’!” 正如马昊所言,半个月前,他作为常州段项目部负责人,刚和小伙伴们一起“拿下了”有着“最难啃的硬骨头、千人大会战”等名号的西津渡(句容)-廻峰山-武南50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后简称为“单改双工程”),助力今夏江苏迎峰度夏重点工程按期竣工。 单改双工程是江苏较早建成投运的500千伏线路之一,途径常州溧阳、无锡宜兴以及常州武进区共12个乡镇,是这些区域内电力供应的“主动脉”之一。建设之初确实仅用单回路就可满足社会面用电需要,但如今日新月异,江苏经济发展迅猛,常州更是刚跻身万亿之城,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已逐渐“供不上”。 单改双工程已势在必行,而作为施工方,江苏省送变电公司要将工期控制在“两位数”,同时还要“无感施工”,要确保改造期间用户用电不受影响。 马昊说,他负责的常州段共有16公里、46基铁塔新建、44基铁塔拆旧,他们要做的就是“原拆、原建”。四个字从马昊嘴里说出,上下嘴唇只要碰四下,看似轻飘飘的四个字,背后的工作量却是“千斤重”。 马昊在单改双现场进行弧垂观测 “常州段高峰施工期有300多人扑在现场,是整个工程投入人员量的约七分之一。但这三百来人却承担了整个单改双工程放线段总数的三分之一。”言语间,马昊更多的不是自豪,而是歉疚。 马昊向记者介绍,为了节约建设通道,常州段有8基塔需要和220千伏运高线共用通道,但是运高线主要负责常州高新区的电力供应,新区内有涉及生物、医疗等科技产业园,对于稳定电力供应需求极高,只能在其用电低谷期由省调控中心将线路上的负荷安全地分配给其他线路后,才能开展停电施工,因此工期极短。雪上加霜的是,这8基塔还跨越±500千伏政平换流站接地极,需要实施停电封网带电跨越措施,因此要配合建苏线停电检修的时间。 马昊在单改双现场核验现场放线方案 “多亏大家愿意牺牲小我。”说话间马昊腼腆一笑,“通常放线的最优安排是7-8公里,但是为了节约用人成本以及保证按期投运,我和放线班商量对放线段进一步细分,这样就能把那8基塔以外的线路先干了,然后再集中力量完成共塔混压段,但对于放线班来说架线准备工作要反复多做好几次,我挺不好意思的。” 事后记者采访到省送变电放线班队长张林,他是这么说的:“马昊和我们经常配合、朝夕相处,一年365天他至少320天是在工程现场的,他总说不管是工作年限还是党龄,自己都是个新人,就应该多干点。但将心比心,他不管是为了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每次都提前反复去现场考察,还是尽量多运用机械化设备压降高风险作业,都是站在一线施工人员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真的是个非常合格的党员、合格的项目负责人。” 关键时刻,关键在党。马昊说省送变电公司几乎是每开建一个工程都会建立临时党支部,工程建设到哪里,党旗就飘扬到哪里,战斗堡垒永远都驻扎在电网建设的最前沿。 时至中午,记者跟随着马昊回到了江苏上河-高邮500千伏线路增容改造项目部,“这里是个停用的办公园区,因为离施工现场近,所以我们租了两层,一层用来办公、一层当做住宿,省送都是这样,建一个电网工程换一个驻地。” 马昊在项目驻地对照着图纸编写四通一平施工技术方案 马昊的办公桌案头放置很多他编写的方案、作业指导书以及很多创新工器具的图纸,垒起来差不多能到成年男子的腰部。采访中马昊曾说,他很喜欢朱熹的一句话: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从事技术工作所必需的一种精神。 入职的这些年来,他都本着切实解决现场问题的原则,开展科创项目研究。 在茅斗线的旧线拆除跨越高铁施工中,架空线路与铁路交叉角度小、跨越档距长,周边河塘地线密布,无法应用传统跨越架搭设方式,为此他和伙伴们共同研发了牛角跨越架装置,通过为吊车安装该装置可以实现断线防护,此项创新在后续多项工程中也加以应用。 而面临城区施工时不能破坏开挖路面,传统地锚地钻不便使用的问题,马昊又利用已有的配重块作为地锚,推动配重锚固方式在输电线路施工现场运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效节约施工成本,如今在多项110千伏城区线路工程施工中均得到了应用。 马昊说,进单位那年恰好刚过阜宁6·23风灾,老一辈送变电人不计得失、辛劳,抓紧一切时间把塔立起来、把线放好,给居民们恢复送电的事情给刚入职场的他上了一课,那时候他就知道特别负责任、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是作为“电建铁军”必备的素质。 除此之外,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提升工程质量、保障施工进度,压降作业风险、节约施工成本等方面出一份力,因为这是他作为年轻党员应该具备的人生底色。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建电网既是“谋眼前”更是“谋未来”。采访报道江苏电网这些年,投运后的“大国重器”“首台首套”见识过不少,但从“0”开始的电网工程属实是头次接触。天地之间一座座电塔拔地而起,如今看来、却非易事。 采访中,马昊对他“从业八年,参加了九个大工程”,每个都如数家珍:从三汊湾-盱眙-秋藤建设现场那场没过膝盖的大雪;到凤城-梅里长江边那两基铁塔灌注了日常300基铁塔所需的50万方混凝土;再到今年的“千人汇战——单改双工程”集结多方力量,超2000人同时在现场作业……言语间,马昊作为深耕电网建设一线的青年党员的形象,在那一刻被具象化。 建电网永无止境,有电力方能振兴,“电等发展”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正是有像马昊这样一代一代的“江苏电网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砺而弥坚建强网,才有了今日“网系庞大且完备的江苏电网”。他们建成的片片“雪花”,正连点成线、密织成网,为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居民安全可靠用电,提供永不停歇的强大能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