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致富“新丝路”

发布日期: 2023-07-04 信息来源: 1

7月2日,在东台市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织造厂内,提花机和织机高速运转,在专供高级时装的精细高档纱线上织造着复杂的花纹,一件件高级礼服的基础布料就此产生。

富安镇是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全国蚕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素有中国茧都、中华桑茧第一镇之称。近年来,国网东台市供电公司积极服务当地蚕桑产业发展,以“电力引擎”助力桑蚕产业吐故纳新。

电能替代解决养蚕难题

5月初的富安镇,遍地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桑海。蚕农们推着自动采桑机在桑田间来回穿梭,加紧采收桑叶。

在富北共享育蚕中心的共育室内,通电后的“小蚕共育温湿自动控制器”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5℃至28℃,刚刚孵化出的蚁蚕在适宜地温度下正“美滋滋”地吃着切碎的嫩桑叶。

“往前倒个十几年,谁能想到养蚕会这么轻松!只要有电,好多操作就可以靠机器解决。”共享育蚕中心负责人说。20年前,富安镇育蚕保温主要通过烧土灶的方式,蚕农们每天定时定点添加柴火保持温度稳定,这不仅费心费力,还存在火灾安全隐患。

2017年,东台市供电公司富安供电所在推广电能替代过程中,发现本土企业制作出了只要通电就可以自动控制温湿度的“小蚕共育温湿自动控制器”,随即联合地方政府和养蚕企业向蚕农推广使用,取代传统的土灶加温技术。

在富安镇政府指导下,富安镇供电所还为富安镇3处老旧的育蚕厂接电,并改造成村民共用的现代化共享育蚕中心。育蚕中心配置了小蚕共育机、大蚕循环供养机、喂养机、采桑机等专业化机械,村民们收购蚕卵后便来这里孵化、喂养,不仅温湿度失调问题解决了,还时刻有技术专家指导,养殖效益倍增。

为保障养蚕用电安全稳定,富安供电所对辖区内涉及桑蚕产业的20.7千米电力线路进行绝缘化改造,将53台相关变压器从100千伏安增容到200千伏安,同时积极推广电气化智能养蚕,协助当地养蚕企业建成3个电气化智能养蚕场,帮助六千余家庭散户实现电气化养蚕。

优质电力护航蚕茧烘收

仲夏时节,盐城东台市富安镇的蚕农们迎来了蚕茧收获季。6月27日,富安镇富南蚕茧收烘站内22个收茧窗口全量开放,8台大型自动烘茧机马力全开,工人们在机器间来回穿梭,将一筐筐洁白的蚕茧倒上传送带。

养的蚕茧卖上了好价钱,蚕农们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我养了15张春蚕,结出来的茧又大又白,每公斤63元,一共卖了四万七千多元!”富安镇梁一村养蚕户美滋滋地算着“致富账”。

收烘站内,富安供电所台区经理、电力蚕茧收烘党员服务站成员郑卫东和陈宗富正忙着例行检修富供电线路和用电设备。“你们一来,我就知道今年的收烘肯定没问题!”富南收烘站站长说。

富南收烘站是富安镇收购量最大的收烘站,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启用自动烘干机械作业。刚收获的蚕茧属于鲜茧,从鲜茧到干茧只有一周的烘干窗口期。为防止蚕茧霉烂变质,蚕茧烘干工作需要24小时不间断。

蚕茧收烘季,服务站的党员们成了各个茧站的“常客”,他们在例行检查供电线路和用电设备运行情况的同时,还24小时严防各类用电故障,确保蚕茧收烘用电安全可靠。截至目前,该服务站成员已累计走访8家收烘站30余次,发现并消除控制箱内部线路老化等缺陷5个。

“一根丝拉长富民产业链

蚕桑产业是富安镇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富安镇转变思路调整蚕业结构,推动蚕桑产业融合发展。

富安镇茧丝绸产业园是以桑蚕养殖为基础,集生产、观光、采摘、科普、贸易等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园。该产业园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号召,收购当地的桑叶、桑芽,引进制茶设备将其制成衍生品,增加蚕农的收入。

2019年,听闻果桑利润逐年提高,富安茧丝绸产业园负责人翟先根心动了:“产业园里桑树品种繁多,源头优势明显,如果在产业园栽培大棚果桑,一定可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益,还能带动周边的桑农一起致富。” 

了解翟先根的需求后,富安供电所从设计阶段介入智能大棚建设,组织台区经理和建设人员一道勘查、规划方案,现场指导如何布线、如何在线办电。

“智能大棚可控制薄膜自动升降,动态调节棚内湿度、温度,省了不少人工劳力。如今的桑葚种植,施肥、浇灌、烘干哪哪都离不开电。”翟先根说。有了电力加持,其产业园陆续引进了“十大”“红果二号”等优良品种,实现了产叶养蚕、产果食用“两不误”,逐渐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桑葚营养美味但不易保存,翟先根产业园中每季度因保存不当造成的减损高达30%。2020年,翟先根引进了桑葚系列产品成套加工设备,陆续研发出桑葚酒、桑葚膏、桑葚干等系列产品。

为保证产业园生产用电,富安供电所员工主动上门服务,收集企业用电需求,测算用电负荷,对担负产业园用电10千伏富北线展开升级改造工程,新架变压器2台,架设0.4千伏线路600米。

“有了供电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将持续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更好地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翟先根表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