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公司始终把“客户需求实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手段,推出主动服务行动指南及“我为群众办实事”供电服务“十个一”行动,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助力改善民生福祉。 深化办电数据共享 为帮助企业精简办理流程,今年以来,公司联合政府各部门实现各类政务信息政企贯通全覆盖,推动“五证齐发”免费代办和“电水气讯”联合报装,推动苏服办APP上线水电气讯联办入口。市区县行政服务中心全面落实线上线下“刷脸办电”全畅通以及“水电气讯”联合报装柜台,实现市县全市A、B级供电营业厅全覆盖。推动首个“水电气讯”服务入驻镇便民中心,相关做法入选省政务办网站。 “一般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建设,平均要花费近半年时间。我们只花了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关键‘五证’,整个办理都在家门口,真是方便又快捷。”10月28日上午,在广陵区李典镇便民服务中心“地电水气讯”一站式受理窗口,江苏龙德微智能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延军同时拿到了《不动产权证》等“五证”和“电水气讯”接入方案,格外开心。 以往企业竞得土地后,需缴纳土地出纳金,先办理《不动产权证》后,再分别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电水气讯”报装等手续,还需重复缴纳相同的资料。现在以土地出让合同签订作为后续环节启动条件,通过在便民服务中心增设“地电水气讯”一站式受理窗口,可以简化流程,对企业的项目建设、电水气以及通讯网络相关需求进行一次性受理。全年公司共推动建立19个“水电气讯”联办窗口,形成企业“就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大幅缩短开工生产前相关业务办理的时间。 “绿色通道”送电上门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而营商环境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今年以来,公司与省级及以上11个园区签订“开门接电”示范区建设方案,构建重大项目群组沟通机制,有效推动全市92个重大项目明确正式用电需求,完成51个项目送电,用供电服务“加速度”,提升客户用电、办电获得感,为推进地方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电力引擎”。 6月16日上午十点,烈日当空,室外最高气温逼近35摄氏度,在位于扬州广陵区滨江产业园内的铭发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用电项目建设现场,“全副武装”的检修人员正在有序实施“带电作业”。在带电作业人员、地面作业人员和吊车司机“天衣无缝”的配合下,不到一个小时,项目新上的变压器、电缆、负荷开关等设备竣工验收、装表、送电等“一气呵成”。 “没想到短短半个月时间,供电公司就把电给我们送上了,下午我们就可以打机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前项目厂房主体结构就可封顶,明年3月将实现投产。”看到项目仅用半个月时间,便成功完成送电,铭发港口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葛云峰对项目建成投产充满了期待。 2022年,公司积极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全力响应客户需求,推动出台电力营商环境支持文件25项,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办事流程送电上门,推动省级及以上园区实现“开门接电”全覆盖,以最快速度满足该重大项目及时开工、快速建设的接电要求,为地方重大项目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 多措施拓展电动汽车业务 通过加速与集团合作、各类线上线下营销活动等多举措,公司全年实现主业及省电动充电量1521.2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2.43%,截止2022年底,扬州市新能源汽车登记上牌数已经超过一万六千辆。为更好解决相应充电桩数量匹配问题,公司与政府、企业合作推出多项便民措施,并敦促政府出台《扬州市居民住宅小区电动汽车自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安装指导意见(实行)》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快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1月8日,位于扬州李典公交站内的7个专用充电桩正式面向社会企业开放运营,该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充电设施利用率,缓解市民日益增多的“充电难”问题,这一便民服务举措由公司联合扬州市公交集团共同推出,通过将公交站内部专用充电桩在每天充电空闲时间段,面向社会企业开放运营,不断优化公共充电桩的“存量”,进一步缓解新能源车主找不到充电桩的困境。自11月8日充电桩开放运营以来,已经有160多辆电动通勤大巴车享受到了充电服务。一位电动大巴车司机点赞道:“没想到现在就近到公交站也能给车子充电,大大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真的很方便。” 截止2020年底,公司已建设各类充电场(站)共有149座,并将“趁热打铁”,不断增加“共享”充电站数量,陆续推动更多的公交专用充电桩向社会开放,让市民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赋能“绿色出行”,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升级。 2023年,公司将通过“五抓五强两力争”,着力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持续夯实营销管理基础,通过数字赋能大力实施高效能管理、高品质服务、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营销服务工作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