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立春后,随处可见电网一线春季检修、田间地头春耕备耕忙碌劳作的身影。公司结合各检修现场实际情况,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春检效率;全力服务春季农业生产用电,一幅幅春耕备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技术“上阵” 设备更换显灵敏 3月16日,公司利用柔性多关节带电检修机器人完成了10千伏北角线36串耐张绝缘子的不停电更换,作业时长由原先的1.5小时缩减至20分钟。 及时更换损坏、残旧等缺陷绝缘子,是减少配网故障的有效手段。以往,人工带电更换绝缘子,采用的是等电位作业法,操作复杂,需要中间电位、地电位、地面三方人员配合,平均耗时1小时。这对作业人员技能要求很高,一旦操作不当,甚至会造成触电风险。 鉴于此,公司历时3年,研制出一款柔性多关节带电检修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双摄像头的视觉装置,定位和操作更加精准。依托灵敏的机械手臂,机器人可以在7个自由度上,完成绝缘子夹持、轴销拆装、绝缘子抓取、绝缘子安装等全套更换动作。工作人员采用无线遥控方式,即可操纵其代替人工作业。 机器人采用电机驱动同步轮,再通过同步带将动力传送到机械手,能够更好调节三维空间尺寸,提高操作灵敏度。同时,梯形螺杆型抵消机械臂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减速,保证了机器人在有限空间下有更强的驱动力。 目前,该机器人已在镇江市10千伏配网线路耐张绝缘子更换工作中逐步应用,经验证,工作效率平均提升60%。 苗木产业精心护 树线矛盾时刻防 “看到树缠着线,时不时冒出火花就立刻给你们打电话,没想到这么快前来义务修剪,很感谢!”3月10日,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村民沈道成向句容天王供电所电工许西才、蔡祥军致谢。 句容天王镇地处丘陵坡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苗木产业,如今已成为江苏省重点苗木基地。该镇唐陵、蔡巷、朱巷等12个行政村的苗木产业全部呈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化栽培,涉及苗木种类300余种,年经营额超70亿元。 春季万物复苏、日照充足,苗木进入生长旺期。为有效减少树害引发的线路故障,句容天王供电所采集运维班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巡查次数比往常更细致更频繁。 春季树线隐患频发,凡接触或靠近线路及在线路通道中的树木,都须一一修剪。“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种植桉树、杨树等速生苗木,树苗长高后,树线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容易打出火花,使整棵树变成带电体,导致线路短路跳闸,引发停电事故。”许西才说。 句容天王供电所加大对每条线路巡查频次,及时应对大型树木修剪工作,有些必须在已建架空线路保护区内种植的苗木,积极与绿化园林部门沟通,用种植矮化树种的方式代替高大树种,通过科学规划避免“空中有线、地上种树”的情况发生。 此外,仍有小部分苗木种植户意识淡薄,不顾头顶电力线路,随意开辟自己农田种植苗木。供电所主动服务,找到苗木产权人,协助转移苗木,增强树线安全意识。针对树主漫天要价、无理取闹现象,供电所积极与政府合作,出台线下清理树障的具体标准,按照赔偿标准和树主进行协商赔偿,根治春季树线矛盾“心头病”。 “一对一”服务 春茶生产电力十足 3月23日,丹徒区春沁茶叶合作社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开始了。80多名头戴斗笠、扎着纱巾的采茶工进入茶园,肩挎茶篓双手上下翻飞,一片片鲜叶落入茶篓。 该合作社负责人马青松从市茶叶加工生产22年,他介绍,每年3月中旬至4月底是采茶制作的黄金时期,只要不下雨,就要夜以继日地采茶、制茶,在最好的50天里抢出茶叶的新鲜。 此时供电尤为重要。采摘后的茶叶要历经复杂而精密的工艺流程:摊凉、杀青、揉捻、搓条、烘干……最终制成“形如松针,翠绿挺拔”的绿茶。“每个流程都要稳定的供电,比如早晨采摘的茶叶表面有露水,需要摊凉机开启冷风散发水分,以往没有机器,全是放置地面散发,因地面有潮气,不仅不利于茶叶干燥,还可能影响口感,现在我们7台摊凉机加快了水气去除。”马青松介绍,去除水分后要立即杀青,杀灭茶叶活性酶,否则一旦温度超过20℃、摆放时间超过半小时茶叶就容易氧化变色。在此期间,茶叶需倒入320℃高温的杀青筒进行2分钟的翻滚,2台60千瓦的杀青机设置恒温翻炒,茶多酚迅速被激发,这样茶叶就闻到了芳香。 为了增加产量,今年春沁茶叶合作社增加了10多台全自动的制茶机器,杀青机、烘干机、揉捻机、理条机。“现在制茶都是机械化生产,7台摊凉机、3台杀青机、5台理条机、5台烘干机、3台吸风机、3台包装机,用电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马青松对此如数家珍。 根据监测数据,春茶生产期间,上党各茶园月用电量增长约8%,为保障茶叶企业生产高峰期用电安全稳定,上党供电所对茶叶生产企业编制了保电方案,采取“一对一”全天候服务,组织人员主动上门,了解客户用电需求,检查用电设备,同时建立24小时联动机制,确保茶叶生产电力十足。